历史上的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其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和孙子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建立的大明王朝,在立国之初与历史上众多王朝一样,在太祖、成祖稳定江山之后,仁、宣二帝时期出现了可以跟汉朝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的盛世局面的"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从小有点身体残疾,有点像小儿麻痹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朱棣很不待见他,但是这位朱高炽的脑子没有什么问题,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做起事来十分稳健。继位后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
而朱瞻基后不一样了,朱瞻基很年幼,朱棣就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无论去哪都带着。朱棣打北元,就让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监国,自己带着孙子去打仗,有一次打着打着和孙子走散了,朱棣十分着急,赶紧命人去找,结果在一个北元军队的小包围圈中发现了,就马上将朱瞻基解救出来。但是朱瞻基自己却指挥这军队和敌军交战正酣,可见朱瞻基的军事能力也不错。但是这次把朱棣吓了半死,再也没让朱瞻基上过战场。朱瞻基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朱高煦英明神武,当年靖难之变的时候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朱棣也承诺过,只要朱高煦勇猛作战就封他为太子,其实是糊弄他的)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正是利用这个些人,朱瞻基改变了自朱元璋到朱棣时期朝廷的贪腐问题,改革了御史机构,是整个国家的国力蒸蒸日上,为了继续朱棣时期万国来朝的盛世。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朱瞻基其实是个很厉害的皇帝,文治武功可以说可以媲美于朱棣,但是历史对他的评价很低,原因是他爱好斗蛐蛐,但是由于国事比较繁忙每天也没有多少时间来玩,同时朱瞻基太过圣明导致言官没有话说了,所以他们看到朱瞻基玩蛐蛐儿就大书特书,来挑刺,说朱瞻基是一个忙于斗蛐蛐儿的皇帝。
父子二人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这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对这段统治时期,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仁宣二帝不仅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事业,而且还革除了洪永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在发展社会经济、轻刑罚、薄赋税、纳谏、用人方面都有建树,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这个盛世的背后,在我看来是屈辱的、不得已的盛世。仁宣之治期间,明朝的户籍人口只有5100万,比洪武末年减少了近1000万人,大概只有宋朝鼎盛时期的一半;在册田亩数只有4.2亿亩,而宋朝鼎盛时期是6亿亩。当时的山西、北平、大宁行都司故地被蒙古人占领,奴儿干都司被放弃,安南脱离明朝附属,明朝战线全面收缩,北京直接暴露在边境线上,国土丢失很多。仁宣之治其实只做了一件好事:与民休息,是文治方面的盛世。此时的大明王朝由主动变为被动,由开放变为内敛。关闭边境,禁止海上贸易,是中国与世界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