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小国的命运,往往会被大国间关系的变化所左右。身处大国夹缝中的蒙古国,便是其中典型。近代以前,蒙古国处在中国清王朝版图之内,直至晚清政治衰落,方才在沙俄的支持下于1911年宣布“独立”,从此成为近代中俄之间的“问题地区”。沙俄崩溃后,苏联的势力又进入蒙古地区。二战末期,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蒙古国日渐成为苏联的重点势力范围。
但身为中国邻邦,蒙古国领导层在向苏联表忠心时,也在积极发展同这个东方大国的外交关系。1949年建国后,蒙古国很快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2年起,中蒙关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期间,两国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
中方决定向蒙古提供大量物资援助,向蒙古派遣数量众多的专家和技术工人,同时帮助蒙古进行基础建设。此时,蒙古既得到苏联支援,又拿到中国援助,堪称赢家。
中方的大力帮助,极大促进了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1952~1960年间,中方向蒙古派出了15000多名技术人员,帮助蒙古建立起水泥厂、石灰厂、糖厂、酒精厂、电厂、五金厂等各种厂矿。
1956~1959年,中方承诺向蒙古提供折合1.6亿卢布的资金援助。
与此同时,中蒙苏铁路也在中方和苏联的合作建设下开通。此时,蒙古国结束了不能生产某种工业品的历史,其科教文卫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然而,中蒙友好,很大程度上受中苏关系的影响。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论战”开始,蒙古国被夹在两个交恶的大国中间,仿佛被水淹没,不知所措。蒙古国领导层还想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1960年5月31日,他们同中方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试图继续获取来自中国的财力和技术支持。然而在此时刻,
苏联向蒙古国提供了数目更为可观的援助,辅之以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蒙古国“一边倒”。
苏联凭借更为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渐把持蒙古国军政机构。大批苏军进驻蒙古,驻蒙苏军达到8~10万之多,形成集群战役兵团规模,其数量远超蒙古人民军。由此,蒙古国变成苏联势力范围下的“卫星国”,接受数量更为众多的苏联援助,在外交事务上日渐受苏联遥控。
时任蒙古领导的泽登巴尔,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倒向苏联一方,
在中苏大论战中公开指责中国。由此,中蒙关系走向破裂,直至冷战结束。
总体来看,蒙古国作为小国、弱国,夹在中苏(俄)中间,其对华关系的发展就深受中苏(俄)关系的影响。按时间分期来看,冷战时代的中蒙友好期,基本也同中苏蜜月期重合。
而当60年代中苏分歧加大后,苏联加强对蒙古国的控制,中蒙关系失去赖以继续发展的基础,
蒙古国也就倒向整体实力更为强大的苏联。
参考资料:《
冷战时期蒙古国外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