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从哥哥手中抢来的皇位,为啥历史对杨广和李世民的评论却大不一样?
一、隋炀帝杨广是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罪魁祸首,而李世民既是唐朝的奠基人,也是唐朝走向兴旺发达的建设者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天下,国力蒸蒸日上,四夷宾服中原,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谁又能想到仅仅37年之后,强大的隋王朝就灭亡了呢!
杨广也不完全是皇家纨绔子弟,更不是毫无能力。
当初攻打陈国的时候,晋王杨广是名义上的主帅,尽管胜仗都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人打的,可功劳却少不了杨广的。
做了皇帝,杨广也推行过诸如兴办学校、宽刑省法之类的善政。
但由于追求奢侈享受,讲究排场气派,又极其好大喜功,因此犯下了许多错误,断送了隋王朝。作为亡国之君,杨广推行过的那些善政,当然没有办法洗刷他留在历史上的污名。
和“败家子″杨广相比,李世民既是唐王朝的奠基人也是建设者。
根据现有史书的记载,公元617年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在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的鼓动下,趁杨广滞留江都关中空虚的机会发兵攻取了长安。
从而使得李渊得以利用关中形胜之地的有利条件,逐一削平其他割据势力,进而夺取整个天下。
在这一过程中,李世民先后消灭了薛举、薜仁杲父子,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为新兴的唐王朝在关东打开了局面。
在王朝开创期间,唯有武功卓越的人才有机会胜出。在武功上,杨广是没有办法和李世民相比的。
可以说,李世民是唐王朝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共计289年的江山的主要奠基者。
二、杨广和李世民本来都和皇位无缘,但却都从哥哥手中夺取了皇位。可是他们夺位的原因却不一样,夺取皇位之后的作为更是天差地别
杨广是靠耍阴谋、玩手段,积极主动地从哥哥杨勇手中夺了太子之位的。
为了实现图谋,杨广先是抓住了父亲杨坚和母亲独孤伽罗崇尚节俭的特点,而哥哥杨勇却既不知道投父母所好,又性情直率的弱点,勾结了宇文述、杨素等人玩了命的构陷和诋毁杨勇。
最后,终于让杨勇失去了父母的欢心,由太子被废为庶人。
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杨勇拥有强大的兵力,但却一点野心也没有。面对咄咄逼人的弟弟,日益猜忌自己的父亲,杨勇只能被动挨打,除了任人宰割一点法子也没有。
公元604年,杨广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可是,君临天下之后的杨广不仅奢靡无度,而且还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杨广非常聪明,文彩出众,可是他却把聪明用错了地方。做为隋王朝的皇帝,杨广“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
谁劝谏就杀谁。
最后,大臣们只得像苏威、虞世基那样逢迎杨广的旨意,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了。
一人之智有限,众人之智无穷。
当杨广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的时候,失去了纠错机制的隋王朝也就无可避开的走向了下坡路。
和傻乎乎被动挨打的杨勇不同,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都不是等闲之辈。
自从取代了隋朝以后,在李渊的允许下,新兴的唐王朝就形成了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三驾马车”,也可说是“三马驾车”。
三匹马驾一辆车,又没有人握缰绳,不把车子掀翻才怪!
如果说李家三兄弟是三匹不同槽的马,那么李渊做为父亲和大唐帝国的皇帝,本应该是他们的驾驭者才对啊!
可是面对儿子们的矛盾,李渊却显得茫然无措。
李渊不是隋文帝杨坚,他对自己的儿子下不了狠手,可是却和杨坚一样有耳根子软的毛病,易于听信谗言的蛊惑。
本来李渊是很赏识李世民的,后来却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诋毁下,渐渐对李世民有了成见。于是在三兄弟的争斗中,逐渐开始偏袒李建成和李元吉了。
李渊偏袒的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李家三兄弟因冰火不同炉而剑拔弩张,最后终于酿成了公元626年夏季“玄武门之变”的惨剧。
玄武门之变既是李家三兄弟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李世民抢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前发难的结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感慨说:李世民应该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后再反击,那样骨肉相残的责任就完全由李建成和李元吉承担了。
玄武门之变成了李世民留在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尽管李世民是被迫发难的。
和隋炀帝不同,李世民汲取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处处以隋炀帝为镜鉴。
采取了博采众人的智慧治理国家的办法,从谏如流,勇于改过,打造并完善了唐王朝的纠错机制。从而使唐王朝逐渐走上了一条兴旺发达之路。"贞观之治”不仅奠定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还为后来的王朝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结束语:虽然都是从哥哥的手中抢来的皇位,但杨广却完全是靠耍阴谋玩手段。李世民却是在和李建成和李元吉水火不容的情况下,才抢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虽然都是非正常上位,但起因却不同;而在登上皇位之后,杨广喜欢奢侈追求享受,讲究排场而又好大喜功,结果断送了隋王朝。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汲取了隋炀帝的教训,既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能够约束自己的欲望,唐王朝也因此而兴旺发达。所以,历史对杨广和李世民的评论自然也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