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恩威并施,平定天下。
虽然幽云十六州还没有打下来,可大宋基本算得上“大一统”的朝代。
赵匡胤基本放心了,接下来他又干了一件震惊历史的大事——“杯酒释兵权”。
给那些跟着他打江山的老哥们,办了一场酒会,就把大权收在手中。
虽然赵匡胤没有绝情到“兔死狗烹”的地步,但也“飞鸟尽,良弓藏”的了。
就在他以为天下太平,准备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
赵德昭
的时候,危险其实已经靠近了。
最大的危险从来不是来自于外面,帝王家灾难都是“祸起萧墙”。
赵匡胤采取的哪些措施,反而变成了成全弟弟赵光义,有他们存在,赵光义就不可能到后来得逞自己的“奸计”。
要破弟弟的局,迁都是最好的方法
等赵匡胤把所有的事都处理好,把他以为那些潜在的危险都摆平后,他才逐渐发现,原来最大的威胁从来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
怎么办?
赵匡胤头疼了。
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要干一项大工程——
迁都。
于是,他采取了第一步行动,返乡祭祖。
临行前,二弟赵光义照例向他请示有关事宜--大哥,这一次你在洛阳呆多久,什么时候回来?
赵光义想当然地以为,就像大哥每次出征前那样,自己要留守开封。
可惜他想多了,就是以前给他留下了太多机会,才让老二有机可乘,把整个东京汴梁弄得盘根错节,变成了自己的“自留地”。
这一次出发,其实就是赵匡胤专门为他设计的,要想去掉这颗“眼中钉”,得用计谋,不能用对待其他将领那样的方法。
毕竟现在的老二已经羽翼丰满,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过了很久,老二也没有听到大哥的回答,赵光义抬头看向大哥,发现她的大哥正用深邃的目光盯着他。
四目相对,只见赵匡胤缓缓地说:“不必了,这一次,你和我一起去……”
这也说得过去,祭拜祖宗和老爹,老二也有这个义务。
可赵光义心里不是这么想的,要是留在开封,再巩固一下势力,那么自己的“阴谋诡计”就更容易成功了。
皇上的话,自己这个弟弟不敢不听。
赵匡胤此行的目的就是打算迁都,可现在不到时候公布,祭祖是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为他们的父亲
赵弘殷
就埋在洛阳。
赵匡胤带着自己的二弟和文武百官起驾前往洛阳。
开封就留给自己的儿子德昭及三弟
赵光美
来看守。
俗话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这一次的赵匡胤可谓锦衣昼行了。
仪仗队,禁卫军旌旗招展,一路上招摇过市,令沿途百姓尽瞻天威。
来到洛阳,赵匡胤携赵光义来到父母陵“安陵”前,依礼祭典,献谥号,史称“左右皆泣”。
之后赵匡胤巡视洛阳故地,见洛阳宫威严壮观,他召来河南知府、右武卫上将军
焦继勋
嘉奖勉励,晋升他为彰德军节度使。
随后,赵匡胤看望了老朋友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赵普。
赵普罢相后,一直在洛阳闲居。
当初就是这老同志自不量力与赵光义明争暗斗,赵匡胤才罢了他的相权的,其实这也是赵匡胤着了弟弟的道。
为弟弟搬了这块大“拦路石”。
赵光义后来称帝后,还重用了赵普,特别为自己称帝粉饰了一番。赵普也投桃报李,为赵光义上位开了一个假证明。
接下来赵匡胤就要宣布一项重大决定,也就是此次祭祖的真正目的。
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
此言一出,天下皆惊。因为此前一点预兆也没有,没有开会通报,这完全是赵匡胤搞的一言堂。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有思想准备,也提不出什么有理有据的反对意见。
没有人敢对赵匡胤说“不”,《宋史》上说“群臣莫敢谏”。
沉默了一会儿,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李怀忠
,象征性地发表了一下看法,他说:“东京开封有汴梁之漕运,每年从江淮间运米数百万斛,京城里数十万兵丁都靠这个生活,在洛阳怎么运粮?
况且库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开封,实在不可动摇。”
李怀忠是赵匡胤多年的心腹,见他这样说,赵匡胤理都没理。
自古开国帝王之胸襟,岂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众人见这样,更没有发表意见的了。
可有人沉不住气了,作为皇帝的二弟,赵光义一直在布局,跟着哥哥多年东拼西杀、南征北战,赵光义自然深谙帝王之术,眼看成功在即,谁知道有节外生枝,不管别人怎么样,我是一定要力谏的。
赵光义小心翼翼,温文有礼地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阐述不宜迁都的问题。
赵匡胤看着如此腹黑的二弟,决心更加坚定。
他干脆有力地回答--你说迁都洛阳不行?洛阳只是权宜之计,往后我还要迁到长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宋史》)。
开封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原要冲地带,周边四通八达,尤其是水陆码头,从汉代起,就修有汴渠,隋唐时又再次扩修,使开封“引入泗,连于淮,至江都而入海……”
这样的位置,注定会繁荣昌盛。
可这样的地理条件又注定它不配成为一国之都。
它四面旷野,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天然屏障,只要有敌人渡过黄河,它就会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铁骑之下。
后来也证明,的确如此。
而洛阳,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关,皆为天下险关,当年秦国就是因为这些关隘,独抗中原六国。
长安作为国都,就更理想了,“以河为池,以岭为墙”,黄河与秦岭直接作为屏障!
后来的世界最强军队蒙古铁骑都没法攻破长安的安全屏障。
虽然这样,可老二很“二”,为了心中那不可告人的目的竟然“王叩头切谏”。
赵匡胤可以对别人置若罔闻,可见弟弟依然这样,只能进一步解释--我要西迁国都,不为别的,就是要据山河之险而去除冗兵之害,就像是周、汉那样使天下平安。
这是一个多好的事情,如果赵匡胤迁都成功,大宋的历史一定会改写,就算是赵光义篡位成功,那么他的后人也会凭山河之险,不至于跑到杭州建立什么南宋政权了。
听哥哥这样说,赵光义缓缓抬头,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了五个字。
历史证明,就是这区区五个字,给后来的中华民族带上了屈辱的“紧箍咒”。
赵光义说:
在德不在险
“江山在德不在险”,滚犊子去吧!
德是对国内老百姓的,险是对外部敌人侵略的,混为一谈,害人不浅!
此言一出,史称“赵匡胤不答”。
也就是说,皇帝被这5个字给镇住了,无话可说。
这5个字有什么可怕的?
字面上理解,不过是说,天下最重要的是“德”,德能战胜一切,因此我们才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可在历史实践中,这些道理只能在座天下时,对国内实施治理的一种政治态度,而对敌人的真枪实弹,就不能讲得通了。
赵家老二给哥哥来了一个道德绑架,打了赵匡胤措手不及。
这一偷换概念的说法,让老大无解。
说明老二太了解老大的性格了,一下子戳到了赵匡胤的软肋。
要是在以前,饱经战乱,洞察人心的赵匡胤完全可以把弟弟一脚踹开,要是“在德不在险”,哪里会有“黄袍加身”,哪里还有灭南唐、收吴越、平南汉、攻后蜀。
这一切可不是单靠“德”得到的,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德”管屁用!
就这样,赵匡胤被弟弟一句“在德不在险”给封住了。
赵匡胤也懂,可他没法啊,就在弟弟如愿以偿离开后。赵匡胤望着他的背影,对左右等人说了一句:“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老二可不“二”,他要做老大!
赵匡胤被“在德不在险”框框住了,然而说这句话的人却没有坚守住这个“德”。
赵匡胤回到了开封,迁都一事成了他治不好的“痛”。
赵匡胤回到开封,开始做征服北汉的准备。
几个月后,时间来到了976年八月份。
赵匡胤任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党进
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
潘美
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
杨光义
为都虞候……
兵分五路开始第三次北伐,会攻北汉。五路齐发,直指太原。
这一次是宋朝以百战精兵,乘扫平江南之威,要一战成功,彻底拿下北汉。
北汉的
刘继元
没有别的办法,除了集结少得可怜的部队直接进城防守之外,只有向契丹求援。
此时的契丹已经和宋朝互通使臣,建立了礼尚往来的关系。
趁契丹还在犹豫的时候。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宋军就杀到了太原城下。
第一战,主将党进就杀了几千名北汉大兵,让本来就势单力薄的北汉,更加雪上加霜、捉襟见肘。
北汉第一勇将
刘继业
(即杨业)也是难以防范。
就在这时,契丹人终于明白北汉的重要性。
契丹皇帝
耶律贤
派出了重兵前来援救北汉。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已经不可避免。
这也是处于巅峰状态下的宋军直接面临刚刚从辽穆宗昏庸统治下复苏的契丹军团的挑战。
如果两军正面交锋,鹿死谁手尚不可知。但是不管怎么样,结局一定是惊人的,它很可能直接改变历史进程。
就在大战在即,一触即发之时。
突然从国内传来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他们敬爱的皇帝陛下,那个英明神武,生龙活虎般的赵家班主,就在一个多月前还送他们出征的人,竟然死翘翘了!
在宋朝的官方历史中,关于他的死,只留下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如此简单,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更没有原因。
在后来的所有宋史记录中,虽然添加了由宫里太监
王继恩
为赵匡胤祈福的记录,但这并不足信。
就是这个王继恩在赵匡胤死后,奉皇后旨意去请太子赵德昭,他却走了拐弯叫来了老二赵光义。
可见这段历史,当时只有三五个人知道。成了一个不是谜的谜。
就连《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
老先生,他写《资治通鉴》时,只写到了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就此打住。
避开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
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也只是写了赵匡胤死后发生了什么,绝对不提半点太祖之死的隐秘。
不说了,相信大家猜得出,这个用道德绑架他人腹黑加心黑的老二,到底做了什么!
看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以及老三赵光美的结果就知道了,这小子还有什么办不上来的呢?
可以说,赵光义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大哥当初夺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似乎不差。
这也算是循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