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两银子在我们现代人眼中或许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甚至于在大多数人看来会产生一种疑问:3两银子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吗?养活得了自己吗?
不仅要养活自己,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况,一个人常常都是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的,那他们又是怎么维持自己一家人的生活的呢?
养活得了自己吗?当然可以,清朝时期与现在不同,清朝官员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算法,这三两银子看似微薄,其实不然,这就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能养活自己,那其中的换算关系是如何的,又是怎么换算的呢?
做清官还是贪官,他们又是怎样利用的呢?
官品高低俸禄相差多少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时候的官员俸禄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很低,俸禄很低造成的一个很明显的后果就是越清廉的官员生活越贫苦,历史上甚至有清廉的官员当一辈子官,最后连棺材钱都掏不起,可见其悲哀。
不仅仅是明朝,清朝时候的官员俸禄也很低,清朝官员的等级一共分为十个等级,分别是一品到九品和未入流。
在乾隆皇帝之前,官员的俸禄只有正俸,什么叫做正俸呢?这个很好理解,京官的俸禄分为两种,一种是正俸,另一种是恩俸,正俸除了清朝官员们所得的俸禄之外,还有俸米,而当时的正一品官,也就是官品最高的官员,俸禄也只有一百八十两,处在一个高不高低不低的尴尬水平。
而恩俸是乾隆上任之后体恤官员才加上去的制度,实质就是把之前的正俸再发放一遍,可是这样的政策也只是京官所能享有的,地方官是得不到的。
最后发放下来,清朝在京官员的俸禄从高到低分别为:一品官员180两,二品官员155两,三品官员130两,四品官员105两,五品官员80两,六品官员60两,七品官员45两,八品官员40两,九品官员仅仅31.5两。
按照晚清时期的银子和人民币的折算情况来看,一两银子差不多是今天的200-500元,取一个中间数计算,最后一品官员的俸禄为每年63000元,月工资5250元,在现在社会来看确实是很低了,更何况这还是一品官员,到那些官品更低的官员能拿到的俸禄就更少了。
那么这些钱在知县日常花销之后还会有盈余吗,我们看看当时知县的日常花销便能知道了。
首先就是基本生活的开支,日常所需要的用品,还有官服都是要自己花钱的,更别说我们现在所有的社保、医保、伙食补助等等其他东西了。
其次就是政务要求,作为一个知县,请幕僚是必需的,一般幕僚的人数都在四五个左右,稍微大一点的县可能就要七八个,请幕僚的这一笔开支也不是由朝廷报销的,而是由知县掏钱。
上面说的这两种需要都算得上是刚需,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知县,身处朝堂,为人的人情世故都是要懂得的,要孝敬京官,天气冷了要送点钱,天气热了要送点钱,这都是要从那一点俸禄里面拿出来的。
火耗从何而来
火耗?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什么是火耗,火耗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就像我们现在发了工资之后要纳税一样,当时的地方官也是要缴纳税银的,这个火耗就是从缴纳税银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怎么说呢?
朝廷征税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碎银,对于这些碎银,由于不好估算统计,所以会把这些碎银重新融化,融化碎银的这个过程是会消耗能量的,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损耗,那么这些损耗要由谁去填补呢?
朝廷自然是不会搭理你这一点点损失的,地方官呢,也是不愿意白白掏腰包的,那这个空谁来补呢,当然是百姓了。
清朝初年,正是财政空虚的时候,上头对这样的行为也就默许了,可是日子长了,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些掌权者们愈发猖獗,有些官员们不仅收了原本的税收,还在原本的基础上加收四五成,有些甚至更多。
火耗表层之下的深层问题
在雍正上位之后,面对反映上来的这样的问题,他把火耗统一收归到了省里,实行效果证明,这样的政策是有很大好处的,因为有了养廉银,官员们贫苦的钱袋也被填起来了,那些横行收税的行为也被有效遏制,可是慢慢的,这个政策的不足之处也显现出来。
提高俸禄就能真正遏制贪污腐败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如此,更要完善监管措施,将火耗转移到百姓身上本就说明了清政府财政紧张,单单提高官员们的俸禄,又怎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后记
自古以来,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官员好像变成了很难的事情,百姓们也常因贪官污吏而苦不堪言。
倘若政府有所作为,给清官应有的报酬,严厉打击贪污受贿,建设一个坚实长久的王朝又怎么会是难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