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起哪个朝代最懂得享受,相信很多人都会把矛头直指满清;这个神奇的朝代自“乾隆”开始,百官奢靡,作息比富,以此延至清末。直到满清被“辛亥革命”所吞噬之后,很多遗老遗少仍不知百姓疾苦,期间更是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就比如满清时期的“镇国公”,当了凡人之后竟不知刚出炉的烧饼是热的,由此也可证“满清必亡”。
且说清末的“镇国公”叫做爱新觉罗·恒煦,此人虽也是爱新觉罗后裔子孙,可是年代久远,其官爵也逐步从亲王级别降到了“公爵”;虽然如此,此人毕竟是“爱新觉罗氏”,朝中地位尤比汉官高了不少。直白的说,所谓的“镇国公”不过是一闲差,除了奢靡享乐之外别无他事;因此间“恒煦”算是过了半辈子的好日子,可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他这种好日子也算走到了头。
朝廷都没了,这些所谓的“皇亲国戚”自然树倒猢狲散,重要人物(诸如溥仪)当然受到惩戒,可是像“恒煦”这样一无是处的遗老遗少就任其混入民间,而且像他这样的满清贵族人数还不少;尽管昔日王公贵族成了贫民百姓,可为了安全起见“恒煦”还是改了个汉人名字,叫“金光平”,从此混入民间,苟且度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已不是当年人人跪拜的满清公爵,可生活上多少还是要比一般的穷苦大众好得多,就是身边少了专门伺候他的下人;无奈之下,“恒煦”只能试着独立生活,一日三餐也不得不自己动手。
某日“恒煦”准备早膳,竟破天荒的自己出门采买,当时掏钱买了两个烧饼;可当他接过烧饼时却出了意外,刚出炉的烧饼热气未消,“恒煦”竟直接用手去拿,这一来可把他从未干过活的“嫩手”给烫坏了。当时“恒煦”心中气愤,这烧饼定是假货,往日里的“烧饼”怎会是热的呢?当时“恒煦”质问卖者,周边也有不少买烧饼的百姓,人人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卖者说“烧饼当然是热的,世间谁吃冷烧饼?”
此话一出,“恒煦”也算聪明,自知说错了话,忙揣着“热”烧饼奔回家中;可落座了许久仍旧不解,往日府中吃的烧饼都是凉的,怎么民间的烧饼就是“热”的呢?说到这里定有人发笑,昔日堂堂满清公侯,竟然不知道烧饼是“热”的;这并不奇怪,历史上还有指鹿为马,天下饥荒,还有皇帝问“没粮食,百姓为何不食肉羹?”这样的事例,只不过如今同样发生在了“爱新觉罗·恒煦”身上,这就充分证明了满清必亡的结局。
想来往日大清尚存,“恒煦”作为皇亲国戚,不仅过着民间百姓遥不可及的衣食无忧生活,甚至还远远超出了人民大众的想象,吃喝拉撒都要专人伺候不说,其民间百态竟几乎一无所知;单说一小小的“烧饼”,往日里他也吃过,可他吃的烧饼却都是冷的,以至于久而久之就自以为烧饼本来就是“冷”的。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往日府上下人即使拿着“热”烧饼也会刻意放凉后在给他吃,一则怕这些公子哥烫着嘴而惩罚自己;二则也省去了后续的许多麻烦,即使是诸如“恒煦”这样主子询问起来,下人们干脆就说烧饼本来就是“冷”的。
“烧饼”还只是一个缩影,纵观满清276年的历史,尤其是后百年中,很多皇亲国戚几乎都吃不到新鲜的东西,就是燕窝、鱼翅也不例外,这又是为什么呢?说出来很简单,一则理由和“热烧饼”一样,怕烫了主子的嘴受到惩罚,二则过后问起来也好回答;想想活了20多年的“恒煦”竟从未吃过一口“热烧饼”,这也着实是一种悲哀,与其说满清贵族是“井底之蛙”,倒不如说大清早已与民间百姓脱节。
如果说贵族不知道烧饼是“热”的听起来比较玄,那么一定有人知道历史上的“咸丰”皇帝吧;公正的说这位皇帝倒也有一番豪情壮志,可这些所谓的“豪情”也不过停留在奢侈的皇宫生活之中。据说“咸丰”为解百姓之苦,刻意紧衣缩食,每日里粗茶淡饭,俨然一副为国为民的“简朴皇帝”形象;甚至“简朴”到连鸡蛋都不舍得吃,其原因更为可笑,因为太监们给他说“鸡蛋二十两银子一个”,以至于他连鸡蛋都不敢吃了。
晚晴时代的昔日权贵,不知烧饼是“热”的、相信鸡蛋20两银子一个的事例不足为奇,距离民间百姓如此之远,又怎能不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