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战场高能、官场低能”的典型,他作为军人本来应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实际上却往往自行其是,甚至有时候还用撂挑子威胁向最高领导人,这样的人在宋高宗看来,绝对是“能力越强危害越大”,肯定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
岳飞起身于行伍之间,从普通士兵做起,最后在军队中崭露头角,甚至达到了武将所能达到的巅峰,这无疑证明了他的勇武和军事才能,但我们也能够看出来,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固有规则的破坏者,说白了就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刺儿头”,肯定不为当权者所喜。
康王赵构在靖康之变中侥幸逃得性命,于1127年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延续了宋朝的法统,并准备继续南迁躲避金国的兵锋。这时候25岁的岳飞还是个军队系统的下级军官,就越过上级直接向赵构上书,洋洋洒洒几千字,劝赵构“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各位可以想一想,赵构被金兵打得屁滚尿流,甚至在逃亡的时候都吓出了不孕不育的毛病,这个时候岳飞居然劝他亲自上战场和金兵拼命,这会让赵构作何感想?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岳飞的热血情怀,但他要求皇帝拿身家性命做赌注去“恢复中原”,无异于痴人说梦,更足以让赵构认为此人是个不识大体的妄人。
这次上书的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岳飞因为“小臣越职,非所宜言”,被开除军职。
到了1137年,也就是宋高宗绍兴七年,这个时候岳飞已经是军队系统中的大佬,而且在政治上似乎也开了窍,明白宋高宗不愿意接老子、哥哥回来争皇位,再也不提“迎还二圣”,所以宋高宗也挺高兴,准备扩充岳飞的部队规模,并决定“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岳飞一看恢复中原有望,心中兴奋的不要不要的。
可是岳飞部队扩军这件事,却遭到了秦桧和另一个主要军事将领张浚的阻挠,最后泡汤了!岳飞遭到不公平待遇之后,没有采取正确的组织程序解决问题,反而是一气之下采取了“撂挑子”的极端做法,草草地给皇帝捎个信,不等皇帝批示就跑到庐山给母亲守墓去了!这种极端的做法让宋高宗十分生气,但考虑到岳飞在军队系统中的威信,最后还是派人去劝了岳飞整整六天,岳飞才不情不愿地回了朝。
这样的下属,谁遇到都挠头啊!
最要命的是,岳飞居然在宋高宗继承人的问题上指手画脚。赵构原本有一个亲生儿子,建炎元年出生,后来被立为皇太子,可是他在发高烧的时候受到惊吓,结果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赵构此后一直无子(原因前面说过),所以只能在赵匡胤一系的子孙中筛选,最后找了赵伯琮(即宋孝宗)、赵伯玖两个孩子来抚养,准备选一个做继承人。
岳飞估计是对赵构比较失望了,所以想着如果能换一个皇帝,说不定年轻人有干劲,能大力支持他北伐,所以居然在1137年从庐山归来后,面见赵构并建议他立赵伯琮为皇太子。赵构当时心里肯定是十分郁闷加愤怒的:老子年纪轻轻说不定以后还能生,现在这两个孩子只不过是摆设罢了,你居然诅咒我绝后?
历来继承人问题都是皇帝的大忌讳,岳飞居然在这件事上指手画脚,可见他在政治上有多低能了!
客观地说,赵构能逃过金兵的肆虐,并且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坐稳皇位,将各揣心腹事的大臣和手握重兵的武将们都摆布如意,不可谓不高明,他自然也不能容忍岳飞这样的“刺儿头”兼“合议绊脚石”,所以除掉岳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自然也就有了秦桧炮制冤案、诛杀岳飞父子!
杀岳飞这样的将领,自然是要有名目的,秦桧与其党羽深刻明白,要证明岳飞有罪,就必然要从岳家军内部进行突破,所以他们选择的是岳飞比较信任的将领王贵、王俊、张宪,罪名是岳飞阴谋重新返回部队掌权,意图不轨。
这件事发生在宋金议和的大背景下。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提出了议和的重要条件:必杀岳飞。结果岳飞和韩世忠这些将领被调离部队,到中央枢密院任职,岳飞在同年的八月更被解除了枢密副使的职务,仅仅做了一个“万寿观使”的闲职,手里无权无兵,已经成了秦桧等人的案上之肉,身死在即。
秦桧极其同党“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也就是说他们唆使王贵、张俊诬告张宪,说张宪谎报军情耍阴谋,目的就是要让岳飞重回部队掌握兵权,然后图谋不轨,而这一切都是岳飞指使的。
这时候王贵、王俊和张宪三人的表现各不相同,王贵因为曾受过岳飞的处罚(他畏敌避战),所有心中有怨气,选择了被动配合态度;王俊则在利诱之下充当了急先锋,主动出首检举岳飞,而张宪在被捕之后却是宁死不屈,绝不向岳飞泼脏水。
最后在岳飞、岳云给张宪的书信“已焚”,案件审理两个月仍然没有丝毫证据的情况下,秦桧只能“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岳飞是英雄,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否定,但他的悲剧同时也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