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在的珠海,曾经是中山市(香山县)的一部分。南宋时期的香山县,包括了现在的澳门、珠海和中山地区。现在的珠海,是在1961年4月17日,从中山地区分离出来的。很多人,只知道中山的五桂山周边,有很多客家人分布,却不知道,珠海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分布。
据珠海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骆伟声介绍,客家人,大规模迁入珠海地区,发生在明清时期。当时,迁入珠海地区的客家人,主要来自:梅州、河源、韶关、清远、惠州、揭阳,以及江西、广西、福建部分地方。
根据近来《珠海村情》记载,客家村落多达98个自然村,本地客家人口36万,目前新老客家总人数,占珠海人口的四分之一。
”
珠海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
香洲区
的夏美、里外神前、华子石、东坑村,
湾仔街道
的连屏、银坑、南联,
金鼎镇
的永丰、会同村,
金湾区
三灶镇,
斗门区
的虾山、赖家、小托村等地。
其中,斗门区的客家人最多,甚至有个别村98%以上村民,都是客家人。
市区也有不少客家村落,据一些老珠海人称,在大姑乸、洲仔、水湾头、官村、南坑、夏美村等,都是一两百年前从梅州一带迁来的客家人。遗憾的是,城市改造、拆迁,大部分老城区的客家村落都变成了住宅小区。
香洲区凤山街道的东坑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地村民都是来自广东紫金县、梅县一带的客家人。村民有杨姓、黎姓、张姓、陈姓、黄姓等。2015年底的时候,全村户籍人口就有1174人。
珠海市香洲区连屏社区的连屏村和碑口村,最早也是由兴宁、五华、河源等县的客家人迁居而成的客家村落。当地村民,长久以来保持着客家传统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比如,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村民们都会沿袭客家习俗,每家每户包客家咸肉粽。
香洲区万山镇大万山岛上的原住居民(疍家人和客家人)大多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从宝安、番禺、惠阳和澳门等地迁移过来的。
斗门区西埔村的村民,一半以上都是来自茂名信宜市的客家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珠海的信宜客家人,将近有5万多人。
斗门区白蕉镇虾山脚下的虾山村,是一个200多年建村史的纯客家村,居住着吴、赖、杨、周四大姓1300名的村民。这里的
“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与
客家美食
,每年都会吸引大波城里人前来品尝,自驾游的车队从村头排到村尾。
据了解,珠海斗门区,不仅是客家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客家文化最丰富的地方。其中,
珠海斗门地区的客家咸茶,从清乾隆时期开始盛行,其摒弃了传统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
时至今日,斗门客家人,还有煮食咸茶的风俗。客家咸茶以茶青、花生、黄豆、芝麻、生菜、油唛菜、豆角、生葱等为主要原料,分为烧、炒、调味和分茶等制作及礼仪程序。客家咸茶,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多种功效,已经成为珠海客家特色文化之一。2010年6月,客家咸茶,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客家咸茶,斗门区还有
客家竹板山歌
和
客家艾粄。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生活娱乐方式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从2018-2019学年开始,白石小学,就开始开展“白蕉客家竹板山歌”兴趣课堂,这是对当地客家山歌文化最好的保护方式。2009年3月,客家竹板山歌(白蕉)被列入珠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艾饼
是客家人的传统小吃,斗门区白蕉镇虾山村﹑白石村﹑赖家村等村村民,都有制作艾粄的习俗,其中以虾山村最盛。相传,艾叶有理气通窍、驱邪辟疫、预防感冒等功效。艾饼,成了斗门城乡群众,最喜爱的季节性特色小吃之一。2010年7月,艾饼被列入斗门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中山与珠海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