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有人这样说。在照相技术兴起之前,绘画确实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记载图像的方法了。
但是绘画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对未来的展望或是预言。在八十九年前,德国人画了一副图片,名叫“百年后的法国”,令人惊讶的是,这幅画上的内容正在渐渐成为现实。这幅画画了什么?
百年前的画
1932年,也就是距今八十九年之前,德国的一家杂志上曾经刊登了这样一幅画。
在画作的中心,是一个坐着的身姿妖娆的女人和一个蹲着的神态优雅的男性。男人举起镜子,女人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涂着口红。光看画作中心,这似乎是一个法国贵族的生活,但这幅画的信息量远远不仅于此。这幅画最诡异的是他的上半部分。
在画作的上半部分,则是一群黑人,这些黑人有的穿着西装,带着礼帽,有的穿着女式礼服,里面的几个小孩还穿着海军服和格子衫,手上拿着法国国旗。但无一例外,这些黑人毛发旺盛,连额头上,脸颊上都是黑乎乎的毛发,像一个猩猩。
不过最诡异的还是这幅画的构图。画中的两个白人男女动作虽然优雅,但是却像动物般被这些黑人观赏。令人毛骨悚然。
但这幅画在当时似乎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因为在1932年的法国,不仅打赢了一战,把自己老对手德国按在地上摩擦,还保住了自己欧陆霸主的地位,在国际上风头无两,甚至掌握着非洲大批殖民地,躺着就能赚钱。没人在意一张图片。
可是意外的是,在这张画出现之后,画里的内容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二战前后的法国
到了二战时期,德国运用闪电战在仅仅不到一个月内就拿下了法国全境,堂堂一战战胜国突然就成了别人的俘虏,这是多么有戏剧性的事。但是法国的一个准将在战争结束之前就逃往英国,成为了法国流亡政府的领导人,这个人就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夏尔·戴高乐。
在戴高乐来到英国之后,英国政府把他当做重要的伙伴来看待。这并不是因为戴高乐的人格魅力或者是孤身来英了勇气,毕竟务实的昂撒人从不在意这些虚的。英国人真正看中戴高乐的原因是因为非洲。
众所周知,非洲有很大一部分都曾是法国的殖民地,虽然这些殖民地在现在几乎都已经独立,但在当时还都是法国的海外领土。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是这广袤的非洲殖民地仍在法国人的控制之中,所以英国人十分看中戴高乐。
凭借着非洲殖民地的战争潜力,法军也成为了盟军阵营里一股重要的力量。后来战争胜利,但务实地说,殖民地给法国的光复出了不少力。
在二战后,已经成为废墟的法国再无力维持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于是海外殖民地开启了独立潮,也正是这个时候,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开始逐渐独立。
此时的法国,是一个高福利型的国家,但是因为战争,法国的国力减弱,导致法国难以维持这样的高福利。并且因为高福利,法国的年轻人喜欢自己享乐,为了能够过得轻松些而不生孩子。并且因为二战的原因,法国死了很多人,这也导致了法国的人口减少。
可一个国家要发展,没有人口怎么能行呢?这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想到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绝妙无比的法子——非洲移民政策。
法国本土急缺劳动力,那就把非洲的那些劳动力给迁到法国来,而维持这些非洲劳动力的成本很低,是雇佣一个法国本地白人的好几分之一,成本大大降低。
这些省下来的成本和这些非洲劳动力创造个税收又可以维持法国的高福利。在当时看来这个政策简直是绝妙。
如果戴高乐看到几十年后的法国,他可能就会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了。
画作成现实
到几十年后,走在法国街头,你可能会大惊失色。法国的那些名胜像巴黎圣母院和凯旋门都在,但是在街头巷尾出现的却不是法国原本的白人,街上有一大半人都是黑人。
原来,在戴高乐实行自己的政策后,果然有大量黑人移民法国,为法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这个政策的弊端也在不久之后显现。由于法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活较好,所以国民不太愿意生孩子,这也是戴高乐实行移民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是实行政策,黑人来法国之后,黑人因为贫穷,相对应地就喜欢大量的生孩子,一户黑人生的孩子数量顶得上好多户法国白人。
就这样,在短短的三四十年时间里,法国的黑人和白人数量就来了个大转换。原本在法国占绝大多数的白人,到了近几年只占法国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
而原本占少数的黑人,在法国的占比竟然达到了七成以上。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但更不好的还在后头,由于黑人不重视教育,导致黑人群体所生出来的孩子受教育程度远远不及当地白人,所以黑人犯罪率和犯罪人员数量是白人的好多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因此,这也让一个原住民都是白人的老牌欧陆帝国出现了种族问题,黑人和白人的冲突日趋显现,让法国执政者头疼不已,成为一颗巨大的未爆弹。
最终,画上的内容一点一点成为现实了。
小结:
如果当年戴高乐没有推行这种非洲裔移民政策,而是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说不定现在法国严重的种族问题就不会发生,这幅画的内容也永远是假的。
戴高乐想解决一个劳动力问题,却造成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这恐怕是谁也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