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焦裕禄精神”如一阵明媚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他那“艰苦卓绝、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和“无私为人、实事求是”的奉献精神,不但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心灵的滋养,也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带来无限的生机。
在被“焦裕禄精神”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人之中,有一个人尤为特殊,他就是焦裕禄的次子焦跃进。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们十分好奇:在父亲焦裕禄高尚作风的浸染和庇荫下,儿子焦跃进的人生是否会有什么特别的发展,他的生命是否会因此而不同?
答案是肯定的。18岁那年,焦跃进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父亲曾工作过的河南省,深情凝望这片承载了父亲全部心血的土地。原本他只计划在此地停留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一来,便离不开了——亲耳听闻父亲在任时的事迹、亲眼目睹这个地区的困顿后,焦跃进做出了和父亲一样的选择——他将余生献给了这方水土上的百姓,一直到他退休都不曾离开。人们亲切地称呼焦跃进为“小焦书记”,对他就像对他父亲那样爱戴。
其实,在焦跃进的成长进程中,焦裕禄参与得很少很少。在焦跃进幼时的记忆中,父亲不是在工作岗位上,就是在人民群众间,留给家庭生活的时间十分有限;在他6岁那年,父亲因肝癌病逝,葬于河南,从此便与一家人天人永隔,他就再也无法见到父亲。虽然接触不多,但父亲的精神却是焦跃进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他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大公无私、受人尊敬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年幼的焦跃进懵懵懂懂地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像父亲一样厉害的人。
时光荏苒,当成年的焦跃进来到河南,走过父亲曾走过的路,看过父亲曾看过的景象,将父亲的精神注入到为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后,他终于了解父亲坚持的意义,也终于明白了“伟大”的定义。他想起母亲常对他说的那句话——“要记住,你是焦裕禄的儿子”。从前不知其中的深意,而今则倍感荣幸与肩上责任之重。
自此,焦跃进一头扎进河南乡镇建设中的任务中。起先他被分配到砖窑,一天要蹲下起上上万次,搬数千块砖头,双手磨破了、腰间疼痛难忍,他依然一声不吭、任劳任怨。在后来的数十年中,焦跃进先后在河南兰考县担任教师、宣传部长、组织委员等多个职务,哪里需要去哪里,一刻也不放松。越是危险、越是困难,焦跃进越是第一个冲上前,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凭借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和凡事一丝不苟态度,焦跃进获得了当地老百姓一致的尊崇和喜爱。
1999年,焦跃进被中央升任至河南杞县县长及副书记。为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焦跃进长期奔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寻找经济增长的突破口。经过多次调研,他发现此地出产的大蒜品质高、产量大,最宜出产外销。为了帮助推广产品,焦跃进召集干部加班加点讨论方案,最终确立了将大蒜带到展销会上的宣传方针。
谁知到了现场,由于没有名气,他们带去的大蒜依旧无人问津。焦跃进急中生智,拿起话筒站在台中,以父亲的名望为敲门砖,着重宣传了祁县所产的优质大蒜,成功达成了此行的目的。祁县大蒜就此打出了名声,慢慢成为全国第二大大蒜种植基地,可以说,焦跃进是这项工程得以施展和成型的最大的功臣。
“记住,你是焦裕禄的儿子。”这句话,焦跃进用人生的头20年去理解,用此后的人生去践行,他是“焦裕禄精神”的最佳继承者之一,更是一名称职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