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
中华民国
和
中国国民党
的缔造者,
三民主义
的
倡导者。
宋教仁,1882年生于湖南常德市桃源县,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史学界在提到晚清革命党领导人物的时候,常挂在嘴边的是“孙黄宋章”,第一的孙就是孙中山,第三的宋就是宋教仁。从1905年,孙宋两个人在日本相识,到1913年宋教仁遇刺身亡,八年里,孙中山与宋教仁的关系十分微妙,总的来说经历了相识、合作、分歧、分裂、再合作的复杂过程。下文就一一道来。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了反清,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我们得承认,随后成立的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科学补习所等,都是受到了兴中会的影响。
1904年,在日留学的黄兴和宋教仁回国,在湖南建立华兴会,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在当年年底策划武装起义失败后,宋教仁等华兴会骨干人员逃往日本。到日本后,宋教仁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行革命宣传,并迅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1905年7月19日,宋教仁经朋友程家柽介绍,认识了热心赞助中国革命的日本人宫崎寅藏。宫崎寅藏与孙中山交好,他极力向宋教仁详细地介绍了孙中山。
虽然都是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但在1905年之前,孙中山与留日和国内革命团体和人员并无往来。孙中山甚至不愿意与留日的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合作,因为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有太多缺点,常言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但以华侨为主的兴中会,因为人数少,缺乏国内影响,始终壮大不起来,几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孙中山开始转变思想,积极寻找新的革命力量。受清政府污化孙中山的宣传影响,在留日学生中,孙中山的形象也不好。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使然,也就是在1905年7月19日这一天,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经过宫崎寅藏的联络,孙中山先见了黄兴,9天后的7月28日,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报社见了宋教仁。这是一次意义非常重要的会面,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特别是孙中山,经过10余年的革命锤炼,他的见解和思想要比黄兴和宋教仁高出很多,让黄、宋二人折服。
第二天,在黄兴的家里,华兴会骨干开会商议与孙中山联合的问题(组建同盟会),对这个问题,刘揆一反对,陈天华赞成,黄兴的意见是形式上合作,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宋教仁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说有的人要参加,有的人不参加,将来关系如何处理。讨论到最后,决定由个人自己决定。实际上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加入了同盟会。
7月30日,同盟会宣告成立,8月20日召开成立大会。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宋教仁与孙中山的关系十分融洽,只要有机会,两个人就会长谈。受孙中山的影响,宋教仁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完善、成熟。
然而,蜜月总是短暂的,裂痕不久就出现了。由于孙中山忙于筹款和武装起义,对同盟会的具体事务很少过问,致使同盟会活动十分困难,会员颇有怨言。最后,宋教仁与黄复生等六人商议决定同盟会今后事务由他们集体商议。1907年2月,矛盾激化,原因是关于国旗的样式。孙中山坚持用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黄兴认为这个样式接近日本国旗,还是用意味着平均地权的井字旗。双方各不相让,大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这件事对宋教仁刺激较大,他认为孙中山处事太过跋扈,不能虚心坦荡待人,“不如另外早自为计”。第二天,宋教仁便找到孙中山,坚决辞去了同盟会庶务干事一职。
不久,孙中山因为被日本驱逐出境,获得15000元赠款。他给《民报》留下2000,其余作为起义经费。这引起了章太炎等人的极大不满。紧接着,关于在日本买军火一事,又生波澜。章太炎与张继等人要求改选总理,宋教仁表示支持。黄兴以大局为重坚决反对,众人才作罢。但孙中山对此事极为愤怒,不再过问同盟会的任何事务。
1910年2月,孙中山决定另起炉灶,在美国成立同盟会分会,改名为“中华革命党”。同年6月,孙中山到日本,宋教仁想与他商议同盟会改组事宜,借此修复裂痕。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双方并没有取得谅解。此后,宋教仁回到上海,并于1911年7月与陈其美、谭人凤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同样表现出了分离倾向。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出任法制院院长,为了取得国会多数席位而对抗袁世凯,宋教仁于1912年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在此过程中,孙中山表示支持,但最初拒绝出任国民党党首,后经宋教仁等人反复劝请,最后出任。但由于这个时期,孙中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会活动中,所以宋教仁负责党内事务,是实际的最高领导,孙宋二人再次合作。
纵观孙中山和宋教仁的合作与分歧,真正涉及革命信念的东西不多。宋教仁从来没有反对过三民主义,而孙中山也没有指责过宋的革命理想。说到底,两个人的矛盾,主要来自于各自的地域观念、宋教仁骄傲而敏感的自尊心、年轻意气用事等方面。孙中山是广东人,宋教仁是湖南人;初见孙中山时,孙中山39岁,老成干练,宋教仁23岁,恃才傲物而血气方刚;到了1912年,宋教仁30而立,逐渐成熟,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再次合作视乎是必然的事情。
可惜的是,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身亡,孙宋合作结束。孙中山写下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是孙中山对宋教仁盖棺定论了吧。
(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