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祖祠的屋檐高低起伏,曲线优美。吴东俊 摄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位于霞山海滨公园对面。吴东俊 摄
俯瞰唐氏墓群。吴东俊 摄
雷祖祠里的五代石人。吴东俊 摄
雷祖祠内的展品。吴东俊 摄
硇洲灯塔。
受访者供图
雷祖祠,素有“岭南第一祠”之名。吴东俊 摄
千年古港千年文化,南海明珠底蕴幽深。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人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在雷州半岛上生息繁衍。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历代南来的文人墨客、谪官贬臣会于雷州,法国租借广州湾……漫漫历史长河中,古老的南越、俚僚文化、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在雷州半岛逐步融合,形成了与海共生、兼容并包的湛江文化。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厚重的历史被时间融入一件件文物中。硇洲灯塔、雷祖祠、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法军指挥部旧址、唐氏墓群,四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于天地间,在一砖一瓦间见证着城市的变迁。近日,记者走进四大“国宝”,一览“极地之南”的千年文脉。
●南方日报记者 林日清
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
乘车驶过幽静的小道,遥望可见雷祖祠依山势而筑,庄严肃穆。穿过山门,沿中轴线前行,两侧古木苍翠挺拔,枝叶交织如盖,遮天蔽日。雷祖祠,素有“岭南第一祠”之名,初建于唐贞观十六年,现祠为明万历三十二年重修,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祠中,各代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后梁石雕人像,清乾隆皇帝御赐匾额“茂时育物”,以及宋代寇准诗碑、苏东坡《英山赋》、丁谓《雷祖祠记》、李纲题碑等三十余通历代碑刻……由多元文化交汇而成的雷州文化长卷徐徐铺开。
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正殿前设有拜亭,整座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中)、李太尉(汉代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祠三殿”。正殿为硬山顶、四柱穿斗拱式梁架结构,举架平缓,前檐廊出檐达十一步架之多,造型质朴,极具地方特色。
雷祖祠为唐贞观初年首任雷州刺史陈文玉纪念祠。陈文玉乃雷州海康县白院村人,他上任雷州刺史后,解决民族争端,开办学堂,修筑州城,消除匪贼,得到各族士民的拥戴。唐贞观八年,陈文玉根据雷州多雷的自然现象,擎雷山、擎雷水地理环境,雷民崇敬雷神的历史人文,奏请唐太宗改东合州为雷州。
雷祖祠如同一处雷州文化的集中展现地。行走祠中,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让人仿佛乘坐时空列车,饱览雷州千年文化脉络。同在雷州的,还有于2013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氏墓群。
唐氏墓群位于雷州唐家镇柯山岭一带,总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是宋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墓群。唐氏墓群始葬于南宋咸淳五年,是粤琼唐氏始祖唐菽林及历代功名子孙的陵园。唐菽林祖籍广西桂林兴安县,南宋时期进士及第,后任雷州府户禄推官,卸任后留居雷州开基立业。其后裔在雷州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庞大的唐氏家族。
墓群座西北向东南,中轴线上,笔直的祭祀大道将陵园内的文物连成一线。沿大道行走,可逐一参观石墓、石像、碑记亭及溯源亭等文物遗址。陵园内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墓6座、元代石墓17座、明代石墓6座、明清土丘墓23座,古墓数量之多,在广东实属罕见。
宋、元时期的石墓形如“坛”状,造型简朴肃穆;明朝的石墓形如“龟”状,寓意长寿,造型稳重大方;明清时期的封土墓碑文详尽,可见墓主姓名、谥号、寿考等内容……不同朝代的古墓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殡葬特点,是研究古代粤西地区葬俗的重要实物材料,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家族发展以及民族迁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时移世易,岁月如梭,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文物古迹难逃时间的侵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与老化。湛江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印发《湛江市文物安全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文物安全保护责任,提高全员文物保护意识。
一方面,湛江组织专业团队对雷祖祠等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修缮。在修缮过程中,湛江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文物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固结构,使其得以重焕光彩。
另一方面,湛江注重文物的活化利用。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以此展示文物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构建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良好环境。
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对话
早在汉代,雷州半岛就开始对外贸易,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在徐闻,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雷州半岛,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清末,法国租借广州湾,时间长达45年,在雷州半岛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坐落于硇洲岛马鞍山巅的硇洲灯塔,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硇洲灯塔是世界三大灯塔之一,是一座与好望角、伦敦灯塔齐名、世界上罕见的水晶磨镜灯塔,是湛江港迎送世界各地往来船只和指引航向的重要灯塔。
灯塔高约23米,全部是用硇洲火山石砌筑而就。塔结构非常巧妙,从外形上主要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座三大部分。方形的塔基大约5米宽,2米高;中间为圆形的塔身,高约19.2米,巍然耸立于塔基上,气势宏伟;塔顶上的灯座室略大于塔身,四周皆凌空外凸,状如鼓形,线条、弧形流畅优美无比。
塔基、塔身、阶梯和塔心圆石柱,皆由成千块长而粗大的石板条,经精心雕琢,并利用榫头、榫眼相互衔接而成,使得灯塔整体牢不可分。从塔底门踏着60多块扇形磨心状花石组成的柱阶逆时针盘旋,经斜梯便可登上瞭望台。
硇洲灯塔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其灯座架由160多块经人工打磨而成的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通过科学编排组合成一个直径为13.7米长的抛物面进行聚光,强大的光束可射程26海里的范围,以此为过往船只导航。值得一提的是,灯塔内的牛眼透镜非常稀少,现在已无专门厂家生产。
硇洲灯塔由法国广州湾公使署主持设计和建造,其设计风格和建造理念深受法国及欧洲建筑文化的影响。同时,建造工程由硇洲岛本地石匠招广裕承接,无论是施工工艺还是材料都极具中国特色。
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使得硇洲灯塔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典范。1991年硇洲灯塔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1996年,硇洲灯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给湛江留下西式印记的,还有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法军指挥部旧址。下午三时许,霞山区法式风情街的大叶榄仁树在海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来来往往的游人品尝着咖啡和新鲜出炉的牛角包,眺望着远处的法式建筑。
始建于1903年的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是法国殖民者在广州湾租界地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层(含地下室),坐西向东,总面积1902平方米。正门为弧形台阶,直通二楼,两侧各有两个小弧形台阶,二、三层前均有欧式花栏围廊,窗仿哥特式。室内宽敞,筑有壁炉、装饰性门窗,具有鲜明的近代西式建筑风格。
一街之隔是广州湾法军指挥部旧址。这座始建于1905年的建筑,是法国在侵占湛江(即广州湾)后,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而设立的警察署办公大楼。该建筑为砖石结构,高二层,面积约400平方米。其建筑平面类似拉丁十字架形式,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展现出古典主义欧式建筑的风貌。
基座用青石砌成,正立面大门入口为四柱三开间,采用爱奥尼克柱式,方型柱基,宝瓶式围栏,檐部、门窗间墙,入口雨篷和挑檐用古典图形装饰处理,整体外形庄重肃穆,富有西方传统国家司法建筑色彩,是湛江法式建筑遗迹中最早的建筑之一。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两座建筑不仅见证了湛江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法式建筑艺术在湛江的独特魅力,是湛江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为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