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联战胜500万德军,却输给1个手无寸铁的德国平民,原因何在?
创始人
2025-07-31 16:04:37
0

众所周知,苏联自1922年诞生时起,便是一个具备超强军事实力的重量级国家。二战期间,德国曾集结550万大军,兵分三路,对苏联展开了入侵。在这场与德国侵略军对抗的战争中,苏联虽然前期作战不利,但后期却凭借强大的军事底蕴,以及雄厚的人力物力,而一举扭转战局。1944年,苏联军队转守为攻,向德国占领区发起猛烈的攻势。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二战欧陆战事结束,苏联也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军,成为苏德战争中的赢家。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冷战的序幕又随即拉开。1946~1947年,随着英美等国“铁幕演说”的发表,以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西方的关系日渐紧张。在此情形下,苏联继续加大对军事的投入力度,使自身的军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冷战高峰期,苏联武装力量规模庞大、装备精良。在衡量战略武器的13项指标中,苏联有10项处于领先地位。彼时,任何外国的武力入侵,都难以打垮苏联军队。然而,80年代末的一次事件,却打破了苏联的“军事神话”。

1987年5月28日,19岁的西德青年鲁斯特,独自驾驶飞机闯入苏联领空。当天,鲁斯特朝苏联国境飞来,在突破了严密的苏联国土防空体系后,安全降落在莫斯科红场。鲁斯特飞机的到来,在苏联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手无寸铁的外国年轻人,驾驶着毫无武装的私人飞机,竟毫发无损地降落在苏联的“心脏地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军队虽拥有强大的防空体系,却没能阻止鲁斯特的非法进入,这令公众对苏军的军事能力产生了质疑。

鲁斯特事件发生后,苏联衰落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了。1988年,苏联宣布裁减军队规模,并计划从东欧、阿富汗、蒙古国等地撤军。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国内事端频发,苏联高层日渐难以应付。当苏联日暮西山之时,拥兵400万的苏联军队,尽管实力强大,却最终没能挽救苏联政权。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缓缓落下,苏联彻底解体。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之中,鲁斯特事件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昔日五百万德军都没能打垮苏联,鲁斯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却为何能导致苏联解体加速呢?其实,这是因为苏联的体制积弊已久,而鲁斯特事件的发生,又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苏联内部的各种矛盾,由此推倒了引发苏联解体的一组多米诺骨牌。笔者曾在此前的个人随笔中,发表过自己对苏联解体的观点与看法,这次换一种语言组织形式讨论。

首先,鲁斯特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苏联军事体制所存在的弊病。众所周知,苏联早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就因为经济失调、利益集团、军备膨胀等问题,而陷入到体制僵化的困境之中。在此情况下,曾经强大的苏联军队,也不可避免地由盛转衰。苏联军队的规模过于庞大,故而其指挥结构也显得“臃肿不堪”。很多时候,基层部队发现事端,往往要经过一道道程序,才能将信息传递到指挥层那里。因此,军队的整体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其次,鲁斯特事件的发生,令苏联军、政界的矛盾骤然加深。事发之后,一方面,戈尔巴乔夫怒不可遏,他指责军方“不作为”,继而罢免了一大批苏军高官,包括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元帅。其罢免力度之大,不亚于30年代的“大清洗”。另一方面,苏联军方也颇有不满,他们认为政界在有意打压军队。这样一来,军方和政界对彼此都不满,苏联的凝聚力被进一步削弱。因此,当1991年“八一九事件”发生之时,一些苏联军人改变了立场,转而支持叶利钦。

再次,鲁斯特事件的发生,让苏联军队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了。事件发生后,苏联国内的许多批评人士(其中不乏西方安插的“代理人”)向苏联官方提出了质疑,他们公然说道:“苏联军队每年花费成千上百亿卢布,怎么还阻止不了飞机入侵?”而契尔尼亚耶夫则称:“鲁斯特事件,顷刻间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变成了一个笑话。”与此同时,一些苏联百姓,也不再相信官方对苏联军队的宣传和赞扬。

最后,鲁斯特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打乱了苏联的军事体系。事发后,戈尔巴乔夫把各大军区的高级军官换了个遍,导致一些缺乏经验的军人,被临时委以重任。有人形容,有些军官,本来只有能力指挥一个师,现在却让他们指挥一个集团军。当然,这些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戈尔巴乔夫若要维护他在公众中的领袖威望,就必须果断撤掉一些高级军官,以平息大众的不满。但是这样一来,许多名不副实(甚至有亲西方倾向)的人就登上了高位,造成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鲁斯特驾机飞入苏联之时,苏军完全有能力消灭这位“不速之客”。然而,苏军却因受制于规定,而没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鲁斯特事件本身有很大的巧合与偶然因素,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引发苏联解体的一大重要原因。苏联难以被武力征服,却可以被其他手段打败。鲁斯特事件之后,苏联将面临日趋严重的国内形势,最终于1991年走向瓦解。

参考资料:

《苏联军队的瓦解》、《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兴亡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胡兰成在1943年年底写了篇文章,分析了中国战局并得出结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汪精卫南京政府亦会覆没...
原创 两... 1965年,毛主席邀请蒋介石回大陆看看,老蒋提出了6个条件,毛主席为何全部答应?蒋介石提出的这六个条...
原创 西... 话说因为有过深入的合作历史,民国时期的西北军将领在抗日、解放战争中与我军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联系,...
原创 刘...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这个被称为“阿斗”的无能之辈,显然没有能力治理蜀汉。而作为蜀国大权在握的诸葛...
原创 清... 有一句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指每到国破家亡之际,贩夫走卒、舞刀弄枪等不读诗书的匹...
欧洲五国商务考察:穿越历史与艺... 一、法国:艺术与革命的摇篮 法国,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到卢瓦尔河谷的...
原创 清... 大清的官员,外国人称之为“满大人”,这其实是一种调侃、嘲讽,甚至是藐视的称谓。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呼,原...
原创 宋... 晁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只是并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举足轻重。晁盖是宋江的淮南盗三十六寇之一,排名第三十四...
看韩国当前困境,更佩服主席74... 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在寒冷的2023年2月9日于平壤如期而至,朝鲜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其最新的军事雄风。 战...
《甄嬛传》:浣碧为什么只能从玉... 《甄嬛传》中,果郡王的剪纸小像事件后,皇帝就将浣碧赐婚给了果郡王。 为了提高浣碧的身份,甄嬛认浣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