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大家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吧,一个少年家里很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而他的邻居比较富有,晚上也燃着灯,于是乎,他挖了一个洞,从隔壁偷来光,凭这束光来读书,那么这位少年后来怎么样了,他被封为乐安侯而且当上了丞相,入选《汉书》世代相传,那么他是谁呢,咱们一起来回顾下他的人生吧。
他叫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不过他的家世不好,世代务农,而他却非常喜欢读书,不过穷人家哪有闲钱买书呢,他知道帮别人干活来换取读书的资费。他对《诗经》理解的非常透彻,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不过他的仕途并不是很顺畅,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不过他对《诗经》理解之深,已经被当时的大家所欣赏,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也极为喜欢。
所以呢,汉元帝上位,他就飞黄腾达了,先是担任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后来又升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元帝也亲自莅临来听他讲述《诗经》,后来又提他为御史大夫,公元前36年,丞相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这时候他就开始辅佐皇帝,总理全国事务,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在讨论朝廷大事的时候,免不了与其他大臣争论,他总是引用《诗经》当证据,来辩驳,不过汉元帝非常欣赏,极力维护。后来汉成帝即位,他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不过此后就没有干什么大事了,反而与同僚发生了矛盾,后来被人弹劾,罢官贬为庶民,后来在家乡不幸去世。
作为没有背景的农家子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封侯入相,更是入选知名书籍《汉书》,他应该是我们的楷模,所以不要因为家贫而抱怨,因为已经有古人做到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