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擒鳌拜不过儿戏,康熙到底做了些什么,走上了千古一帝的巅峰?
创始人
2025-07-31 01:32:29
0

第一场:斗鳌拜,精彩指数四星。

玄烨绝对是杰出的帝王,但他绝不是父亲最钟爱的儿子。父母之爱,永远会对刚毅而自立的儿女保持淡漠。顺冶帝一直把董鄂妃所产之子当作生命的唯一寄托,而对皇三子玄烨并不在意。然而这并不妨碍玄烨心怀天下、雄才大略,如果不是那个兄弟太过于短命,大清的江山未必创造出耀丽的辉煌,这个时段的中华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

不仅顺治帝对玄烨冷淡而疏远,那些手握重权的官僚对大清第二个少年天子同样不以为然,然而他们错了,错得不可救药。玄烨在顺治帝暴卒之后,登上帝位。清代有很多悬案,董鄂妃身世之谜为其一,顺治帝生死也为其一。据小说家言,顺治帝并没有死去,而是到五台山落发为僧,取名行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少年康熙开始打理这个已经逐渐走向黄昏的帝国。

玄烨身上还流淌着纵横于白山黑水间的那个强悍民族滚烫的血液,而且把这个民族睥眤天下、气吞山河的风度推向了极致。

与顺治帝相同的是玄烨也尤为推崇和倾慕华夏古国孕育的灿烂文明。但与乃父不同的是,他更着意于学习和领悟古来英主的权谋与韬略。作为满人入关后第二个皇帝,他并不是一个坐享祖宗打下的江山和基业而不思进取的人。他的视野太辽阔,他的胸怀更宏大。

顺治帝当然没有预见到他儿子是那么英武勇毅,那么雄才大略。所以,在把江山传给玄烨时,为儿子找了四个顾命大臣。狡猾的索尼,昏庸的厄必隆,刚直的苏克萨哈,霸道的鳌拜,他们在少年康熙亲政之前,翻云覆雨,明枪暗剑,上演了一幕幕让人惊心动魄的大戏,使北京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危机、遍布着阴谋,紫禁城内波诡云谲。

先是索尼称病,不问朝政,在一部苍须背后,是他莫测高深的心机;厄必隆阿附鳌拜,充当走狗,顶戴花翎之下是他颟顸的脑壳。其后,苏克萨哈遭鳌拜构陷,身系囹圄,并于狱中被鳌拜党徒杀害。这个在四个辅命大臣中对少年康熙最忠耿的老人壮志未酬,未能看到少主亲政,就已丹心碎,碧血尽,一缕魂魄离南书房而去。

自己最大的政敌死后,鳌拜更加狂妄无羁,更加凶残暴虐,于是斯文尽皆缄默,饱学倍受摧残。逐渐长大的玄烨不得不对这个前朝重臣、满州第一勇士虚以委蛇,寻找着一击毙命的七寸。鳌拜在野心与欲望的操纵下,也不得不对这少年天子处处设防,时时关照。

据说,这一年鳌拜寿诞,群臣纷纷前来祝寿,以期博鳌相青眼有加。少年康熙也于鼓乐喧天、谄声一片时,临幸鳌拜府。适时,鳌拜身着黄袍,仓促中怀抱利刃,装病卧于榻上。剑拔弩张、一发千钧之际,玄烨从容不迫,温言慰问,化解了一场血腥的宫庭之变。

鳌拜虽有拔山举鼎之力,虽有纵横捭阖之功,却没有窥破玄烨平静如秋湖的眼内已经隐隐发作的杀机,反而认为玄烨终是黄口雅子,懦弱可欺,曾经绷紧的神经为之懈怠。这是他致命的错误——读到这里后来多少枭雄都为之叹息。

十面埋伏,天埋伏,地埋伏,山埋伏,水埋伏,变幻无穷、杀气四伏的古阵法又岂只在金戈交迸、铁马纵横的沙场争胜?清初注定是个英雄与枭雄共舞、智慧与权谋并举的时代。少年玄烨,生于斯时,成则为千古雄主,败则成一世庸夫。未知幸,抑或不幸?

也许在很多风雨正紧的夜晚,玄烨会一个人呆呆地坐在虽富丽堂皇、禁卫森严,却形同牢狱寂寞无人与诉的紫禁城内,在他还未伟岸强健的躯体内燃烧着屈辱、愤怒、寂寞之火。他还会听见一个声音在呐喊,在哭泣,在怅叹,他知道那个声音来自心灵深处。也许那些时候,他会渴望天苍苍野茫茫自由自在的草原,他多想是那草原上的一只鸟,一头小兽,在连波草海中或飞翔或奔驰,都那么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然而,他不能。因为他是君临天下的大清天子,原因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残酷。

每当他愁闷难以自解的时候,他就会想到自己的皇祖母——孝庄皇太后。

皇祖母不止一次告诫他:在形势还未明朗、自身力量还未丰满之前,一定要忍。忍并非平民百姓的专利。

他相信皇祖母,也许在子民亿万、疆域广阔的大清帝国,真正维护他的只有这个慈祥而又刚毅的老祖母。

玄烨终于一举功成,仅以几十名宫中少年侍卫就擒住了猛如虎、诡如狐、凶如狼的鳌拜。这是玄烨登基后打的第一仗,他打得从容而且漂亮。门生故吏众多、盘根错节的鳌拜一党一梦醒来就冰销雪释,所有阴谋、所有威赫,俱成红楼一梦,化作恨水东流。

第二场:平三藩,精彩指数四星半。

少年天子也终于成为大清帝国名符其实、独断乾纲、朕即天下的主宰者,当春风吹进森严的紫禁城,康熙大帝神态悠闲的掸落刚刚换上的春服上的灰尘。

然而,等待这个少年天子的永远是挑战,是成就千古第一帝路上的不尽磨难与荆棘。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他会过得很潇洒、很轻松,可是上天偏偏注定他是一个开基之主,而不仅仅是守成之君。他要把祖先留下的基业重新打理,再次洗牌。

巍巍北京城,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静谧而详和。然而,有三件事一直为少年天子所牵挂,一为三藩,二为漕运,三为台湾。

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眠,更何况还是心怀叵测、伺机反噬的三只恶虎。对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史有铁案,可谓汉奸之魁首,二臣之班头。三人既不忠于明,又反复于清,故邦之恩,新朝之宠,在他的眼中无异于草芥。

初时,清廷由于基业未稳,人心未孚,对三藩一直隐忍放任,不与之交恶。然而养虎必为患,养痈必成病,到康熙亲政时,三藩日益做大,尤以吴三桂为甚。这一块心病每每在玄烨眺望南方时发作。吴三桂也在揣测皇帝的心意,双方虽未兵戈相见于沙场,但已各施心机,运筹于朝野。

朝中撤藩之说日盛,吴三桂遣世子入京进撤藩表,以试康熙心意。康熙正中下怀,欣然同意。而这一举动却使孝庄皇太后大惊。吴三桂的声东击西、以退为进之计,如何能瞒得过历三朝风雨、精世事沧桑的孝庄皇太后。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正迫在眉捷。少年康熙别无选择地要在战火中走向成年。成长的代价是磨难,虽千古帝王也概莫能外。上苍终究是平等的。

沙场秋风,战地烟云,一部史书因此而惊心动魄,因此而跌宕起伏。只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才可以称为史诗,才更显出谋略的威力和男儿的本色。沙场秋点兵、何其潇洒;铁马金戈,何其雄浑;百战功成,何其酷烈。

吴三桂策反耿尚二藩,集结兵力举旗反清,南中国一时烽火四起,风雷奔驰。

叛军如洪水猛兽般撕扯着疆土,吞咽着黎民,马蹄踏处尸横遍野,刀戈落时血雨飞溅,灵秀山川竟成屠场,祥和城镇几变死域,年年荒草掩不尽森寒白骨,岁岁烟雨洗不干浓烈腥血。天怒人怨,鬼哭神号,刚刚得以休养生息的华夏故国又陷万马齐喑之中。

北京城,人心浮动,风声鹤唳,玄烨于此战事危急、社稷堪忧之际,运筹于朝堂,决胜于千里,目之所在,便为心之所在,手之所指,即是志之所向。历八年苦战,三藩终告平定。

康熙终于可以在养心殿里长长舒一口气,着侍臣读着雪片般飞来的捷报。

多行不义,必自毙,吴三桂以自己的溃败和灭亡,再一次印证了这句古话。天下大势之所趋,民心之所向,吴三桂以一己之力来抗衡,无异于螳臂挡车。三藩虽除,但胸怀宽阔的康熙依旧眺望南方,于月明星稀之夜,怀想着离家已久的台湾。

第三场:收台湾,精彩指数五星。

台湾,只要是对中华历史还尊重的人就会在我们祖先以如铁史笔留给后人的史册中找到它与大陆之间久远的根脉,就会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已经在台湾群岛游弋的船筏,就会看到祖先在台湾岛上生息耕作的身影,就会看到奔波于福厦与金澎之间传递朝廷书敕的驿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毕竟共同拥有一轮见证过那么多潮起潮落、世事沧桑的秦时明月,毕竟共同拥有一颗经历过那么多艰难困苦而一直激越顽韧的炎黄之心。

提起台湾,必然要说到郑成功。是他击退荷兰人,使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炎黄子孙手中,赤嵌城一役,成就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树立起龙的传人的尊严与荣耀。之后,郑氏据有台湾,欲以之为基地,光复大明江山。然而时势多艰,郑成功壮心未酬,魂归沧海。其子郑经为台湾主,与清廷隔海峡对峙。

郑经已没有其父的文韬武略,更没有扫平华夏的雄心伟志,蜗居台湾岛上,只求一世荣华富贵。然而他这个想法在民众叶落归根的愿望面前,是那么脆弱和荒谬。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使荒谬变为现实,即使是敌国之富贵,即使是百万之精兵,即使是难如上青天的蜀道,即使是恶浪崩空的海峡。

暂时的分离,孕育着长久的相拥,真正与日月同寿、天荒地老的绝不是距离和思念。康熙大帝决定收回台湾。作为一个慈祥而深情的父亲,他怎么会让自己的孩子永远漂泊在外?当施琅率水师攻下台湾,这个父亲灿烂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中华史册上。

第四场:定西北,精彩指数三星。

南方既定,康熙大帝把目光投向西北,康熙三十五年,玄烨亲自率大清雄师征讨勾结沙俄、为祸边疆的噶尔丹,历时两年,终告平定。

纵横于草海,决战于大漠,康熙帝为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恢宏而激越的篇章。也许在年老后,他还会在梦中重回沙场,听号角连天,看铁骑飞渡。醒来时,轻轻抚摸着耿耿长刀,仔细寻找着不曾为岁月挟去的骄傲与尊荣。

第五场:固河防,精彩指数三星半。

民间有各种关于康熙微服私访的传说,坊间也自清季源源不断涌出相关题材的小说话本。在现代传媒未出现之前,对此大肆宣扬并使之流布天下的是说书人。一柄折扇,一块惊堂木,一方手绢,说书人立于桌后,开言道:“话说这一年,烈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从通州城得得过来一头毛驴,端坐着一位老者,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各位看官,你道这老者为谁,他正是大清圣天子康熙爷……”康熙骑驴私访的故事,现在的孩子大约已听不到了。

中国平民有三大愿望,一是明君,二是清官,三是大侠。而所有与康熙私访有关的传说,这三个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康熙帝在历代帝王中,民间口碑应是最佳的,老百姓不管你雄才大略、文功武治,只在乎你是否让他们穿上衣、吃上饭,在遇到冤屈时可以拦街告御状。最好是有道明君自己走出金銮殿,到民间明查暗访,杀贪官,除恶霸,然后是一个大团圆的好结果。这愿望很低微。

传说让康熙爷骑一头毛驴走州过县,这正说明了民间一种朴素的愿望。天子者,天下之至贵;而毛驴,则是民间之常物。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便使至尊至贵的天子有了平民色彩,不再那样高高在上,离百姓虽咫尺便似天涯了。老百姓不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知道君如舟民如水,但是极度渴望一个骑驴私访的皇帝。

康熙是否骑驴私访,并有清官出谋、侠客出力,是无从考证的。但他的确重视民生疾病,也极喜欢出宫去看看。史载,康熙一生六次下江南,察视河工。朝堂运筹,沙场治兵,说到底是与人斗。而疏浚河道,以御洪水,却是与天斗。与人斗,康熙很有韬略,也很有办法;与天斗,他也会尽心竭力,永不言败。六下江南,绝不讲摆场,快马一匹,轻舟一叶,侍臣一两个,卫士十几名,遇山爬山,遇水涉水,朝出紫禁城,暮宿黄河岸。

江南自古繁华之地、温柔之乡,金陵风景胜,秦淮女儿娇。而康熙却泛舟长江,与臣工商议疏浚大事,几时曾有闲暇观山水之美、揽佳丽之芳?每次出巡,他都告诫臣工,方今民生多艰,物产弥劳,取一丝而民力竭,贪一粟而天心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而下效,康熙朝名臣清官甚多,康熙也极力予以擢选。如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甚得康熙倚重,推为群臣榜样。

现在,书摊上还有《于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话本小说,主题都是颂扬这些清官爱民如子,扶贫济困,断案如神,虽然多有粉饰,不可尽信,但也说明康熙朝确实出了一些能臣廉吏。

有清官,无明君不可,有明君,无清官又不可。事实上,历史在若干次选择中一再失手,一再让人失望。

第六场:败权臣,精彩指数三星。

毕竟那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封建王朝,毕竟那是家天下的最后喘息,康熙朝也有权臣,也有党祸,也有宫廷角逐,也有官场争斗。在权力交锋的风口浪尖之上,康熙也时时有着无人与诉的疲惫和凄冷,他纵是英才天纵,纵是驭臣有道,也不能不时时抵防着冷枪暗箭,应付着阴谋诡计。

康熙朝尤以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党争为祸甚深。二人俱为上书房大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形成了以他们二人为中心的两个权力集团。应该说二人在康熙朝建树很大,但一直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康熙为平衡势力、掌控大局,对二人之间的争斗多有纵容。然而,二人势力日渐做大,羽翼日益丰满,同时皇长子和皇太子分别卷入两股势力。康熙不能不先发制人,二人相继在康熙的铁腕下落马。

朔风渐紧,年迈的康熙意识到严冬已经来临。

第七场:择嫡子,精彩指数四星半。

老年的康熙虽然会在夕阳暮光洒满紫禁城的时候,体味曾经的成功与辉煌。在他的记忆中随便翻拣出的往事都值得他为之骄傲和快慰,让他无愧无悔,但是他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烈士暮年”,虽志尚在千里,然而终是老了。即便是坐拥江山的堂堂大清天子,即便是独步天下的英雄豪杰,他可以战胜那么多敌人,获得那么多胜利,然而,终是无法战胜自然规律,无法阻遏衰老。

佳人已迟暮,风华绝代已渐渐凋零;英雄已衰老,雄图大业俱成回忆。康熙不能不考虑事业延续的问题,不能不在众多皇子中选择出一个接班人。其实,这项工作,康熙早在皇二子胤礽出生后就开始操作了。胤礽的母亲,是他的第一位皇后,温婉贤淑,深得帝心,母仪天下,中规中矩,可圈可点。然而,生下胤礽就香消玉殒。康熙在其临终之时,册立皇二子为皇太子,以慰贤后。胤礽倒也聪慧机敏,很得康熙宠爱。为给大清帝国留下一代贤君,康熙可谓用心良苦,对胤礽着意加以琢磨和历练。待其长成后,康熙每次出巡皆由太子监国,以培养其治国理政的才干。胤礽也不负恩宠,尽心尽力,一应政务皆井井有条。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康熙的器重和宠信,使得胤礽日渐骄横、狂妄,加之做太子时间日久,胤礽颇多怨望之言。受索额图挑唆,在康熙一次出巡期间,妄图发动政变,取父皇而代之。康熙何等英武,果断处理了这次政变。慈父爱子,有时是不可理喻的,这次政变虽让康熙雷霆震怒,但对皇太子依旧心存希望,并未予以罢黜。虽然如此,父子之间已心生猜忌,胤礽处事已不像从前,离圣心日远。在康熙到承德秋猎之时,有人风传太子谋反,康熙在震怒之际,废黜了胤礽。

太子既废,犹如放鹿于野,诸皇子纷起而逐之。尤以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为甚。皇四子胤禛性情严苛,城府极深,心思极密,极具干才。奉旨办差,用心既深,手段又辣,虽每每功成,但对犯过臣下加以重典整饬。群臣既敬且惧,心多怨望。康熙对这个儿子不冷不热,若即若离,信而不宠,用而不赏,这便使胤禛在夺嫡之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既然处于劣势,胤禛便表现得对夺嫡并不热心。只顾埋头办差,以韬光养晦之计与诸皇子周旋。那时的胤禛其心情当是极其复杂而又悲凉,每当他抬头看着康熙御赐的“戒急用忍”四个大字,他实在揣摸不出父皇的心意。

那么姑且忍下去,姑且让别人放手一搏,群雄逐鹿吧。胤禛一个人的时候,目光辽远而冷峻。

这场夺嫡大战,最后的结果是胤禛胜出继位。康熙帝去了,却留给后世牵扯不清的悬疑。

关于康熙驾崩,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正常死亡;二是雍正谋弑。基于此,对于雍正的继位,便有诸多版本在朝野流传。直到今天,仍有清史专家各执一说,论说纷纭。洞破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实,是非常艰难的。那些浸淫于浩如烟海的清史文献中的学者们,仍在字迹渐渐漫漶的故纸中,一点点寻找着蛛丝马迹,一点点地试图破解历史悬案。

雍正做皇帝,也并不坏,甚至他可以称得上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创业艰难,守成更难,假如是康熙选择了他,那么康熙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死而无憾了。假如,康熙并没有选择他,那么雍正的励精图治也可以补救他曾经犯下的过错。历史看重的不是是非,而是成败,似刘禅一类的人固然深蒙父皇器重宠爱,名正言顺登上大宝,但治国无所建树,治家一塌胡涂,最终国破家亡,只会更让黄泉下的人汗颜。

康乾盛世,百年辉煌,雍正在位的十几年,使这盛世的走向更加务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将战国七雄中的其它的六国收拾了一遍,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
原创 浅... 李天寿 第1615期 明代大学者张谦德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创作完成的花道名著《瓶花谱》,在《...
原创 成... 如今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三位,而在2000前年前的元朝版图中国的面积更是达...
考古出土的奇葩青铜器,三千年前... 导读:在我国历史上青铜器有着重的历史地位,因为它在先秦时代主宰着华夏物质文明。目前,出土了许许多多的...
原创 谷... 央视热播《上甘岭》,让我们回顾了当年那段壮烈的历史,再次感受了伟大的志愿军精神,再度体会了最可爱的人...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善用兵器的李元吉,为什么连发三箭都射不中李世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玄武门之变是一个极...
原创 九...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最后一位中书省丞相,一将功臣万骨枯,最后却被朱元璋怀疑谋反而处死,九族被...
原创 初... 初唐故事:人心最忌是怀私,一寓私心即被欺 李世民收军回朝,突厥复遣阿史那思摩入觐,唐高祖引升御榻慰...
原创 朱... 哈喽大家好,我是品古,要说哪家开国功臣死得最多,非明朝莫属,几乎十不存一。其中得以存活下来的有徐达、...
当初关羽失荆州,是关羽这个地方... 诸葛亮入川的时候,就给关二爷留了话: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是个战略认识,荆州的军事实力,只能单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