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凝结智慧。本文选取历史上经常被误解的几句话一探究竟,还古人以真面目,还古语以真含义。
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代先贤孔子说的这句话,却常被后人误解为:群众不在乎物质短缺,却反对分配不均;国家不怕贫穷,却怕不安定。于是给孔子扣上了开历史倒车的反动帽子。这样解释,孔子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国君不应发愁国土狭小、国民稀少,而应考虑财富是否分配不均;不应发愁贫穷,而应考虑是否安定。因为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贫富悬殊的害处,崇尚均贫富的大同理想,但这绝对不是倡导物质匮乏的原始共产主义。因为只有控制住贫富分化,社会才能相对和谐安定,才能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人人向往也就不用担心国民稀少了。
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放出这句狠话的是西汉时期将领陈汤。整个西汉时期,确实认真演绎了这句话。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名将辈出,把匈奴都打怕了。
可是汉朝以后呢?因为不叫汉朝了,所以就不再把这句话当做信条了?汉朝已亡,可是汉族仍在,但是历朝历代几乎再也没有重现汉朝的战绩,而是走向了民族融合的历史道路。
三,此间乐,不思蜀。
蜀汉投降魏国后,蜀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居住在洛阳。司马昭请刘禅赴宴,安排蜀地的歌舞表演,蜀人都感到很悲戚,只有刘禅看得很开心。司马昭问:是不是想念蜀地了?刘禅答:这里很快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遂用来指代乐而忘本的行为。扶不起的阿斗,也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侮辱。试想当时天下分久必合,蜀国就算是光武再世,也无济于事。怎么能把蜀国的灭亡归罪于刘禅呢?而刘禅归降后真的是没心没肺吗?如果像其它蜀人一样情不自禁,后果如何?看看南唐后主李煜的结局就知道了。
李煜和刘禅一样,投降后住在昔日的敌国都城。旧臣来见,李煜感伤不已,忍不住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结果传到宋太宗那儿,转手就赐了一杯毒酒,一代才子就此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