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还敢造反吗?
显而易见,朱棣肯定还会造反,不过造反估计成功不了。
蓝玉多半会提着朱棣的人头,去向建文帝邀功,然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居功自傲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把持朝政,最后多半还会把建文帝给拉下皇位,让朱允熥上位做皇帝。
朱允熥上位做皇帝后,也多半是个傀儡皇帝,大权掌握在蓝玉手里,因为自古以来权臣都是这么操作的。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蓝玉在,为何朱棣还是会造反?
为什么会认为蓝玉活着,朱棣还是会造反?
因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不是主动选择的,而是被动为了自保发动的。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明成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各藩王都留在封国不能去奔丧,原因很简单,诸王都是皇亲国戚,且拥兵自重。
朱棣的封地在北平,他去奔丧,走到一半听到诏书就不再去南京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朱允炆上位,他资历浅根本没经历过战争,也没带过兵,且辈分小,面对藩王,他的那些叔叔们,就像一只小羊对着虎视眈眈的狼群。
可朱允炆根本认不清形势,急于巩固皇权,对叔叔们开刀,实行削藩,找各种借口治藩王们的罪。
湘王、代王、齐王、岷王都先后因罪废除。
建文帝听信齐泰、黄子澄进行削藩有多狠?
湘王朱柏,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本来他是个文武全才,不仅能赋诗文,还擅长骑射,却遭人指控“有意图谋反、伪造宝钞及擅虐杀人”等罪名。
最后,朱柏自焚而死,死后还被加上恶谥。
代王朱桂,朱元璋的第十三子,也被建文帝废为了庶人。
总之,建文帝削藩手段太过于狠毒。
同样是削藩,西汉的汉景帝见了他都要说句“自愧不如”,要知道汉景帝削藩时,可是今天削赵王的常山郡,明天削削夺胶西王的六县之地,一点一点来的。
建文帝倒好,一出手就直接把藩王废除。
眼看着就要到朱棣头上,朱棣心里也很慌,他假装得病,而此时的朝廷,齐泰和黄子澄劝说朱允炆赶紧把朱棣除掉。
建文元年,有人告发燕王朱棣谋反,朝廷派官员逮捕燕王府属僚,朱棣称重病,被逼到这个份上,朱棣不得不暗地里谋划造反的事。
所以,不管蓝玉在不在,朱棣都是要造反的。
二、朱棣和蓝玉抗衡,胜算有多大?
朱棣发动“靖难”是被逼的,他发动“靖难”过程中顺利吗?
其实朱棣虽然最后坐上了皇位,风光无限,但他在“靖难”过程中还是很费力的,能成功也完全是侥幸。
建文帝开始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带兵平叛朱棣,可耿炳文大败。
建文帝又让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军队,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
朱棣挟持了宁王朱权,得到了大宁之地,还得到了朵颜三卫,而李景隆听到朱棣去到了大宁城,就出兵把北平给围了。
当时世子朱高炽守在北平,李景隆竟然围攻不下,等到朱棣还击,李景隆大败。
如果换作蓝玉,凭他勇猛的个性,绝不会给朱棣还击的机会。肯定连番进攻,不用多久就把北平给攻破了。
大后方没了,世子被俘,势气折半,朱棣也就失败一半了。
另外,朱允炆一开始对朱棣,太过高傲自大,他曾说“
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意思是不让手下的人把朱棣给杀了。
朱棣都造反了,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朱允炆还给朱棣发“免死券”,朱棣还顾忌什么,不一口气杀到南京都对不起朱允炆了。
可如果蓝玉在,他绝不会听朱允炆的话,按照他的性格,绝对先斩后奏。
要知道蓝玉是经历过无数次沙场征战的,他知道现实的残酷性,如果对朱棣心慈手软,就是将朝廷推入深渊。
所以蓝玉在,他肯定会把朱棣给杀了,然后提着朱棣的人头去向朱允炆邀功,到那时候朱允炆还不敢把蓝玉怎么样。
因为朱棣死了,蓝玉就成了集军功和权势最大的权臣。
三、如果蓝玉平定叛乱,明朝会如何走向?
如果蓝玉平定了叛乱,朱棣被杀了,那么明朝的朝堂,朱允炆大概是说不上什么话了。
因为军权在蓝玉手里,他又有居功自傲的毛病,谁都不放在眼里,朱元璋在时都能放纵士兵打进喜峰关去,更何况朱允炆这个毛头小子。
显然,朱允炆入不了蓝玉的眼。
朱棣死了,蓝玉很可能就要翻天了,凉国公的爵位已经不够了,朱允炆大概是要被架空,成傀儡皇帝了。
不过朱允炆成傀儡皇帝还是比较好的结果,不好的结果就是蓝玉把他废了,自立为帝,或者把朱允熥扶持上皇位。
朱允熥是谁?
朱允熥是太子朱标的嫡次子,他和朱雄英是同一个生母所生,生母都是常氏。
这个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也就是说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孙,是蓝玉的舅姥爷。
常氏本来是朱标的原配,是太子妃,可她早亡,身为嫡长皇孙的朱雄英也早夭,于是朱标把吕氏扶正,朱允炆就成了嫡长孙。
严格意义上来说,朱允熥才是嫡出,只不过是次子,他才应该继承皇位。
如果蓝玉大权在握,把持朝政,绝对会把朱允炆赶下皇位,转而立朱允熥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