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战国历史200多年左右,其中人才辈出,名人事迹一直源远流传。可仔细一看,战国七雄中的人才,或出自于魏国,或出道于魏国。这其中的奥妙之处,难怪现在有人说魏国是人才集中基地或者实习公司。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魏国这个人才公司!
来自或者出道于魏国的人才
从魏文侯开始,名人有:子夏、李悝、吴起、乐羊、田子方、段干木、西门豹、公孙痤、商鞅、公孙衍、孙膑、庞涓、张仪、范雎、魏无忌等。
这些人我们了解历史或者看过关于这个时期的影视剧都知道,他们要不本身就是魏国人,要不就是出道在魏国,当然有的得到了重用,有的被魏国抛弃或者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就出走他国,反而成为魏国的掘墓机器。
兴亡都在人才
一个国家的强盛或者衰弱,除了国君这个领导人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人才。不过魏国是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的,纵观战国历史200多年,他的人才就没断过,只是没断过而已,用不用还得靠国君这个领导人会不会用。
你看魏文侯时期,文有子夏,武有吴起,法有李悝,礼有田子坊,还有西门豹这样的能臣等人。这些就是魏国初期的高配版,而魏文侯知人善用,所以他给魏国打下来百年的基业。
到了魏武侯时期,他没有他老爸魏文侯的魄力,但也不算是个很差劲的君主。他继承的魏国依然是很强大的,魏文侯留下的人才依然有很多,不过魏武侯这个人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任用公孙痤为相,却听信他的谗言,导致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或者出走,比如最出名的就是吴起,这时候魏国的人才流失已经开始了。
到了魏惠王时期,这个国君更是糊涂蛋一个,守着一个人才基地,却越混越差,搞到最后领土变小还迁都。在魏惠王昏庸用人政策下,魏国错过了商鞅、孙膑、张仪、范雎,另外公孙衍中途还开了小差,这些人去了他国,后来都成了魏国的大患。
魏国在不断的人才流失下,导致魏文侯和魏武侯开创的霸业,都在魏惠王手里败光了,从此魏国也是一蹶不振,最后直到秦国灭亡,这就是兴亡都在于人才。
魏国为何能拥有这么多人才呢?
仔细分析了一下,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1、魏国地理位置好
通过战国地图就能发现,魏国处在河南,也就是当时天下的中心。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道路一般不会有很多官道,所以各国之间的往来都是很不方便的。但是魏国不一样,他处在东西南北交通的中心,各国往来的人络绎不绝。人来到魏国这里,这样不仅能得到各国的消息资讯,还能更快地向各国流动,所以就能吸引各国各行各业人首先来到魏国,以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2、魏国条件福利好
自古以来就是水往低处走,人往高处爬,哪里有好处,条件好,人就往哪里钻,这是生存原则。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处在魏国的中心,经济基础和基本设施都很好。加上魏文侯的魄力,重用李悝变法,解放思想和生产力,让魏国成为战国早期最强诸侯国。这样魏国就带来了两个最好的成果,一是变法下的经济发展好,就有钱;二是成为诸侯强国,有了国际影响力。就好比我们现在一样,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去了外国,我们都能有自豪感。
3、学习乐园氛围好
当初魏文侯不仅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还成立了类似于今天的教育中心,各种学术思想都有涉及。由于还有子夏的名望,各国读书人都来到了魏国求学。比如吴起李悝就是在这个学习乐园不断地完善自己学术的,回来也在魏国实习,干起了试验田。所以当时天下人都知道,不管是学习哪种学术理念思想,去魏国就对了。
也就是如上面原因吧,魏国才能成为当时人才的向往之地,各种人才要么想去魏国得到一展才能的机会,要么就是想通过魏国,找到更好的去处。
结语
:魏国是可惜的,他因为有了一整套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国策,吸引了天下人才,从而成为战国第一个强国。可惜后世继位之君没有贯彻落实这一整套国策下去,也是是因为人才太多,国君挑花眼,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国君又是昏庸,于是魏国走向衰弱。
而秦国刚好相反,自秦孝公以来,后面的每一代君主都清楚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所以都各自努力,经过六世接力,最终秦统一天下。
你们认为对吗?
谢谢阅读,咱们下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