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在历史的长河中,往事已经随风飘散。他们的故事我们只能随着文字的指引,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让往事重塑再现,也许和真实的事情有所出入,但已经不重要。在这片热土上,距今约2500年的时空中,发生的故事仍然对现在有所启迪和警示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魏国
士人的魔咒,战国第一个霸主。都城原来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国都城大梁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攻魏,决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城毁,魏国投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三家分晋时魏得到了今晋西南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军事实力大增。因此,魏国在战国初年就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
魏将乐羊(平民)攻打中山国,中山君主烹杀了他儿子。他怀着复杂的心情食之。说了一句:谁在言退兵者,杀之。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姬姓(一说子姓)[1],建立者为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魏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里(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里有山得国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魏文侯第一代君主,很欣赏孔子弟子子夏。尊为师。西河学派创始人。
任子夏弟子李悝改革。
吴起在西河训练出魏武卒。
吴用5万魏武卒战胜秦军50万,打得秦心惊胆战。
第二代君主魏击,仼田文为相邦,让吴起很不爽。吴起离魏赴楚。在楚任相国,曾重创魏军。
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又放走公孙鞅(去秦推行变法,诱杀魏公子卬,庞涓又陷害了孙膑。膑逃回齐,当军师。把魏军打败,逼死庞涓。
范雎(大夫须贾门客),被贵族暴打,丢进茅厕。逃往秦,因才华做了秦国的相邦。羞辱了须贾、要了魏齐(相邦)的人头。睚眦必报说的就是范雎。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他凭一已之力,联合五国抗秦。后遭魏王猜疑收回相印。被秦将王贲灭国。
魏国之亡,亡在魏氏王族的性格秉性。
读史可以明智,阅人可以思己。尝试在开放性的情境中,发散思维,形成对古代经典中的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