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0年7月,22岁的李世民统率七万精锐唐军,东征洛阳。他的目标,是要彻底消灭王世充的郑国政权。
22岁,正是现代人行将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但是李世民先生自16岁一战成名,早已经成长为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了,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李唐集团最杰出的那一个。
收到消息后,王世充立即调兵遣将,准备迎战。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王世充同志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派出清一色的王氏子弟镇守各处关隘和洛阳四门。
王世充自己则率领三万精锐步骑,出战李世民。
七月二十八日,李世民亲自率领一小队轻骑兵来到慈涧,希望在大战之前,先摸清周围的情况。
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正当李世民专注于勘察地形时,王世充的军队突然从天而降,出现在唐军面前。
唐军士兵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这也难怪,一个几十人的小分队,面对数万大军,不慌张是不正常的。
不过恰好,李世民先生就属于那种不太正常的。在李世民的军事生涯中,孤军深入、以少击多是家常便饭,此时即使畏惧,脸上也是云淡风轻、无比镇定的。
看到主帅如此淡定,士兵们也镇定了下来。李世民前后奔驰,一边左右开弓,一边指挥士兵且战且退。
李世民的箭术水平相当高,后来在玄武门搞定李建成,靠的就是一手神射。所以他很快就射翻了几个敌人,包括王世充的大将燕琪。
在香港黑帮片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群手持西瓜刀的古惑仔,围着几个势单力薄的人,但却没人动,因为对方手里,有一把枪。
虽然理论上讲,只要大家行动够快,对方只来得及开一两枪就会被砍翻,但是谁也不愿意做被枪撂倒的那一两个人。
王世充和他的手下,现在面临的正是这个情况。
见识到李世民箭法的杀伤力后,谁都不敢逼得太紧,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和士兵们杀开一条血路,绝尘而去。
几天之后,大战正式展开,唐军在屈突通、窦轨的带领下与郑军遭遇,双方随即展开战斗。王世充亲临一线督战,郑军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唐军渐渐抵挡不住了。
这个时候,李世民带着黑甲武士赶到了。
黑甲武士可以看作是一支特种部队,人数不多,却是李世民纵横天下的本钱。他们的战斗力之所以非常强,除了人员是精锐中的精锐外,还在于他们的装备非常好,每个人都身着明光铠。
明光铠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重装铠甲。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欧洲士兵才会身着重甲,在欧美古装大片中,常有重甲士兵互相拼杀,场面非常好看。
其实,在中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就已经进入了重甲装备阶段。
在黑甲武士的冲击下,郑军的阵型慢慢散乱了,唐军趁机反攻,大败对手,王世充仓皇逃跑回城。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迁移军营至青城宫,防守的堡垒还未修好,王世充就率领两万大军杀到了。
唐军仓促应战,很快就被对手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形势非常危急。
就在此时,李世民骑着他那匹通体纯紫、奔跑如飞的骏马飒露紫(昭陵六骏之一),率领数十黑甲武士直插入敌阵,最后横穿而出,实在是相当彪悍。
王世充的军队惊骇不已,阵脚大乱。
唐军则趁机站稳了脚跟,两军就此此展开了一场大决战。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战斗从早上六七点钟持续到下午才结束。郑军的多次冲锋都被唐军打散,最后实在是疲惫不堪了,王世充不得不下令退守洛阳。
此战之后,王世充再无勇气主动出击,只能困守洛阳了。
洛阳城高墙厚,李世民几次率军攻城,都无功而返。他很快意识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于是下令将洛阳重重包围,并派出兵力清剿周围的残余郑军。
王世充知道,洛阳保卫战成败的关键在于后勤补给,只要粮草有保证,洛阳是一定守得住的。因此,他将保证虎牢关至洛阳一线粮道的重任,交给了儿子王玄应。
应该说,王世充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此时李世民正在打他的粮草的主意。他命令李君羡率军绕过洛阳,劫取王世充的粮道,王玄应率军拼死抵抗,但是没办法,实在是打不过,只好独自逃回了洛阳。
李君羡乘势夺取虎牢关,洛阳周围的州县也相继投降唐军。
唐军围困洛阳半年之后,城中粮草严重缺乏,人心惶惶,王世充不得不派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接到求救信后,思虑再三,决定出兵,毕竟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他还是知道的。
听说窦建德率领十几万大军前来,唐军多数将领都主张撤军。他们认为,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唐军已经疲惫不堪,如果腹背受敌,必定难以支撑。
但是李世民却不这么看。
他认为,王世充已是强弩之末,如果此时放弃,将前功尽弃。等到王世充恢复过来,与窦建德联合抗唐,唐必定危险。
反过来,窦建德想要率军西来、驰援洛阳,必须经过虎牢关,而虎牢关易守难攻,完全可以抵御窦建德大军,只要坚持几个月,王世充必将完蛋。
于是,李世民命令李元吉等人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领3000精锐骑兵奔赴虎牢关。
此后李世民在虎牢关打出了一生中的巅峰之战,击败10万夏军,生擒了窦建德
得知窦建德被擒后,王世充明白,最后的希望已经破灭,失败无可避免,只好献城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