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开篇是以一场针锋相对的财政结算、预算的内廷、内阁会议拉开帷幕,可这一结算不得了,一年的财政亏空竟然达到一千万两以上,其中工部和吏部数额甚巨,为了填补亏空以及增加收入,以此为前提展开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按照郑、何二人的想法:把这件事完全归咎于天灾,如果非要有人担责任也可以说是在李玄的主持下修筑的堤坝不够稳固,但一来,先前修筑的堤坝花费巨款,固若金汤,二来,李玄是杨金水的人,再上头还有吕芳,因此司礼监是绝对不可能有所牵扯的。
所以最多只能牵扯到河道衙门马宁远的到头了。以马宁远为首的河道衙门贪污修河公款为借口将其处置来向朝廷交代。马宁远这孩子还是非常单纯的,他深信圣人之言,认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马宁远也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为严世蕃等人做挡箭牌,所以这样一个没有道行的人无论如何都是要被玩死的。
从胡宗宪与马宁远的对话当中可以展现出他有悲天悯人之心,认为毁堤淹田是千秋之罪,苦口婆心的劝说马宁远说出背后指使之人,胡宗宪本人就是这样的性格,我不好过你们也别想好过,何况事情本身就是你们干的,给人一种颇具正义感的感觉。从胡宗宪与郑、何二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又是个老奸巨猾的人,硬是不肯按照郑、何二人以河道失修为名自己向朝廷上报此事。
不仅如此,即使全部署了名还要加紧赈济灾民,安置受灾百姓,并且还要延缓改稻为桑国策的实行,如此一来,对他个人来说:下对得起百姓,上也能跟朝廷有一个很好的交代。即使日后追查起来,最坏的结果就是跟杨金水一起死,还能牵扯严世蕃。真是既保住了自身,有保全了晚节。
他的想法是:你们拉的屎想让老子帮你们擦屁股,门也没有啊!至少也要落得个要死大家一起死的下场。但中国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一个传统,那就是“法不责众”,他有这个意识,杨金水绝对不会署名,改稻为桑也不可能延缓推行。因此,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改稻为桑已经成为了一步死棋,或许从毁堤淹田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最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