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5月,就在定都天京后两个月,太平天国统帅部决定来一场史上少有的豪赌,即是挥师北伐,一举荡平入关已两百多年的满清朝廷。之所以说是一场豪赌,一方面是北伐部队只有两万来人,为历朝北伐动用兵力之最少;另一方面则是收益最高,若是取胜则让曾经叱咤中原大地的满清老老实实地滚回关外,继续过着深山渔猎生活。只要北伐获胜,洪秀全、杨秀清必定名垂千古,地位碾压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
从当时清军的兵力部署及其战斗力看,北伐胜算的机会很大,这应该是杨秀清敢于豪赌的根本原因。满清虽说总兵力八十万,但要分散全国各地驻扎,而且主力几乎全在江南一带;北方总兵力估计十来万,但需要防卫各个城市,难以集中兵力迎战。要知道,天津、山海关如此重要之地,正规军也只有五百来人;南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满兵两千,绿营四千,实在少得可怜。军队的战斗力则更差,除了僧格林沁两万蒙古铁骑以及黑龙江、吉林马队四千比较彪悍外,其余不堪一击,一触即溃,这在之后的战斗中一眼看出。
再来看看太平天国北伐部队之实力,在扬州会师之前,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所领之兵五万余人;后因部队迷路以及清军沿途阻击,到扬州时估计还有两万多人。这两万来人不容小觑,他们几乎都是金田团营出身,是“老兄弟”,其战斗力之顽强,革命信念之坚定堪称太平天国之最。林凤祥、李开芳则是当时最为优秀的战将,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他们都是打前锋,充当开路先锋,战斗力爆表。可以说,这支北伐军精锐云集,阵容相当豪华;在进军途中,他们有三次机会干翻满清,可惜被错过了,很是遗憾。
第一次、杨秀清不采纳罗大纲之计,在起跑线输一次。名将罗大纲向杨秀清提出一条北伐作战计划:“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即是说,先占领陕西、山西、山东,剪除燕京两翼,而后大本营移驻河南开封,然后再三路会猎燕京,则胜利归我有。这是一条正确的作战计划,可惜杨秀清未采纳,他对林凤祥的要求是“疾趋燕都,勿贪攻城略地”。
北伐军因没据有陕西、山西、山东之地,又不能攻略河南,所以在作战中便陷入被动局面,在起跑线上输了一筹。当黑龙江与吉林马队南下之时,若是山西、山东均在太平军之手,区区四千关外马队何足畏惧,定可将其消灭于路途;有河南在手,则后勤给养毫无后顾之忧,即使是打持久战都可以将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四万余人消灭。只要消灭僧、胜两大军团,清廷在北方则再无可用之作战力量,满清退回关外是分分钟的事。
第二次、刘家口未渡河又兵围怀庆,贻误战机,给清廷喘息之机。林凤祥在河南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即是未能在归德府刘家口强渡黄河进入山东,而后直奔燕京;此后又兵围怀庆两个月,白白浪费宝贵的进军时间。在远离大后方且兵力不足之情况下,时间对北伐军而言无疑是最重要的。在刘家口渡河便可从山东直接上北京,其路程较短,可节省时间,有望在冬季来临之前抵达燕京;不攻击怀庆,其粮草、弹药等军用物资就不会浪费。如果北伐军能抓住这次机会,推翻满清的概率还是很大。要知道,当时清廷对北伐军的作战意图还摸不清,以为这支队伍的任务只是为了牵制清军南下,配合西征军作战而已,根本没想到他们会直接攻击北京,来次豪赌。
由于对北伐军意图摸不清,清朝在北方压根就没有组建出一支像样的军团,只要北伐军渡过黄河,然后从山东攻击天津、北京,咸丰皇帝除了逃跑已别无选择。很遗憾,由于林凤祥和李开芳决策上的失误,清廷得以有时间重新部署兵力,将黑龙江、吉林马队内调,然后组建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四万余人。此外,下令北方各地兴办团练武装,一起防堵林凤祥。可以说,此时北伐军已经丧失了兵贵神速之道,这在远离大后方情况下要攻入北京将会更加困难。
第三次、天津城下观望不前,错失成就千古伟业之机遇。从怀庆撤围后,林凤祥取道山西、河南进入直隶,于1853年9月抵达天津城下,清朝为之震动。为了躲避太平军的锋芒,咸丰下令各省督抚将赋税运往承德避暑山庄,自己也将择日前往避难。不过,林凤祥错过了这次机会,手中握有十万大军,在遇到天津守军之顽抗后便立刻撤退。要知道,当时城内也就八百团勇加五百正规军,守城将领只是一位七品小县令。若是林凤祥强攻,在付出相应代价后必定可以破城而入;只要天津失守,早已是惊弓之鸟的咸丰只能弃都而逃,满清历史就此画上句号。如此一来,林凤祥、李开芳二人便可成就千古伟业,为后人所敬仰膜拜。
因为错过了这三次机会,北伐军常常陷入被动之局面,在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作战后,这支精锐之师被清廷扑灭,林凤祥、李开芳受凌迟而死。试想,若是北伐取得胜利,中国的历史又会向何处发展,各位说说看。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涨知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