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在中国近代的地位比较特殊,最早被日军占领,在东北一直有一只抗日武装,在抵抗着日军,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那么当时东北抗联到底有几支部队组成,领导人都是谁呢?
其实东北抗联在当时主要分为第1路第2路和第3路军,下辖十一个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
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1、2军,于1936年7月组成。杨靖宇任总指挥,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共6000余人,归南满省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
东北抗联第1军,是在1936年7月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编成立。成立后的第1军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而两位领导人杨靖宇和宋铁岩先后牺牲于日寇之手。
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
第2军的前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成立的时间比第1军还要,在1936年3月改编成立。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由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军长王德泰在1936年11月7日,壮烈牺牲,政委魏拯民因为叛徒出卖,在1941年3月8日牺牲。政治部主任李学忠在1936年8月被日寇袭击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
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4、5、7、8、10军,以及救世军王荫武部、义勇军姚振山部,于1937年10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归吉东省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
第4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在1936年3月改编成立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李延禄军长在建国后曾担任副省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李延禄曾在建国后担任黑省副省长。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
第5军的前身是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在1936年2月改编成立。下辖3个师。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周保中建国后曾经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柴世荣在肃反中被苏联人带走,从此下落不明。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
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在1936年11月扩编成立,下辖3个师;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军长陈久荣在1937年3月不幸中弹牺牲。崔庸健后来曾任朝鲜次帅。
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
前身是东北民众救国军,在1936年9月改编成立下辖6个师;谢文东任军长,滕松柏任副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正副军长先后叛变,刘曙华主任则在1938年被叛变的叛徒杀害。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
前身是原反日山林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部的“双龙”队,1936年曾改称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于1936年11月改编成立,下辖10个团;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汪雅臣军长在1941年突围的时候牺牲,副军长张忠喜1941年在作战中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
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3、6、9、11军,于1939年5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张寿篯(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1940年4月任),许亨植(李熙山、朝鲜国籍)任总参谋长,归北满临时省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
第3军的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在1936年8月改编成立,下辖10个师;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赵尚志军长在1942年2月12日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后备国民党杀害。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
原来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在1936年9月改编成立,下辖4个师;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代)。军长夏云杰1936年11月26日为国捐躯。
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
前身是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在1937年1月改编成立,下辖3个师,李华堂任军长,李熙山任政治部主任;军长李华堂后来叛变,李熙山则在1942年8月3日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
11军原来是原东北反日山林队祁致中部的“明山”队,1936年5月曾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于1937年11月组建成立11军,下辖1个师,师辖1、2、3旅。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白云峰任参谋长变。祁致中被错误处死,金正国1938年被叛徒杀害,白云峰则在后来叛变。
东北抗联和日寇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期的抗联各军的领导人,大多数牺牲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也有一部分叛变,可以说抗联是比较惨烈的,但是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一切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