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珍藏着一本《毛泽东选集》,在书的扉页上,有毛主席亲笔签名的“毛泽东”三个大字,遒劲有力,熠熠生辉,这也是
世界上唯一一本由毛主席亲笔题名的《毛泽东选集》
。提起他的来历,我们就必须提到“毛泽东号”机车与它的第三任司机长郭树德。
成为“毛泽东号”机车的一员
郭树德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闹灾荒,全家人一起逃到了松花江边的巴彦县,即使这样,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无法维持生活。但正是这样艰辛的生活,练就了他一身硬骨头,让他从小就非常有志气。
1938年,年仅14岁的他到哈尔滨汽车公司当售票员,在那里他看到了日本人的肆虐横行,想要替大家出气,但是却有心无力,带着愤怒郭树德离开了这里。为了生存,郭树德又到了哈尔滨机务段做工,但那儿也是日本人的天下,生性倔强的郭树德因为多次和日本兵抗争,敌人的皮带一次又一次落在他身上,对敌人的仇恨也一次次加深。当他听到关内有专门打日寇、为百姓谋幸福的八路军时,他的生活又多了一丝希望,开始天天盼望着八路军能够打过来,让中国人能够挺起身板过日子。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终于开进了哈尔滨,机务段也进驻了军代表,知道消息后的郭树德,马上报名参加了工人训练班,每天,他听着军代表读着毛主席的书,心里有个地方,也慢慢亮了起来。
有一天,军代表找到了郭树德,开门见山地问道:
“树德啊,段里准备成立工人自卫队,你敢不敢参加?”
“啥是工人自卫队?”
“咱们现在正在搞‘死车复活’运动,但是国民党的特务不想让我们成功,每天都想方设法地搞破坏,所以我们要把工人组织起来,同他们做作斗争,保卫机务段,保证工人不受伤害,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
“太好了,我参加!”
本就痛恨敌人的他,听到这个消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并且保证一定会让这帮人知道咱们的厉害,就这样,郭树德当上了工人自卫队的指导员,带领着工友同破坏生产活动的行为作斗争。从那以后,郭树德的命运也和共产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之后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郭树德一开始并没有在“毛泽东号”,而是在和“毛泽东号”一样的“朱德号”机车上,当时,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冒着敌机扫射、炸弹爆炸的危险,为我国东北野战军运送军需物资。
有一次,郭树德驾驶着机车,后面牵引着一列装满军用物资的列车,在运行途中,突然接到了前方路线出了问题的指令,此刻,郭树德必须紧急停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接到消息的郭树德立刻采取紧急制动的措施,但是操作了几次之后,客车没有丝毫反应,郭树德心里一惊:“机车紧急制动失去作用了。”
列车仍然在飞速前行,“拧手闸!”郭树德脑海中飞速闪过一个办法。所谓
手闸
,
就是在机车上有一个空气制动装置,通过机车控制整列车的制动缓解,此外,在每节车厢上还有一套手动的制动装置,借助人力给本节列车施加制动,郭树德想到的办法就是去列车上拧紧手动的制动装置。
郭树德来不及多想,跳出机车室,沿着护栏爬上了列车的顶部,急速前行的列车加上剧烈的颠簸和狂风,郭树德随时都有可能被甩出去。他俯身,双腿用力蹬,纵身跳上了第一节车厢,双手抱住手刹,用尽全身力气拧死,车轮与钢轨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但是一节车厢的制动,并没有阻挡飞速前行的列车。
心急如焚的郭树德顾不上危险,又跳到第二节车厢,列车在飞驰,郭树德也在奔跑,连续拧紧七节车厢之后,列车的速度终于慢了下来,车轮与钢轨刺耳的摩擦声在逐渐消失,终于列车停了下来,一场重大的事故终于避免了。
而此时的郭树德,瘫坐在车上,大口地喘着粗气,衣服全部湿透。“了不起!”这件事情迅速在大家口中传开,而
他也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
。
不知不觉,“毛泽东号”诞生快两年了,原来的成员都被调到了其他岗位,刚加入的新人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为了弥补和这个短板,上级领导想到了郭树德。1948年秋天,郭树德成为了“毛泽东号”机车组的一员。从此,他与“毛泽东号”机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与毛主席见面,请求毛主席签名
在郭树德的遗物中,有一本老相册,相册首页就是毛主席为郭树德的《毛泽东选集》亲笔签名的照片,这张照片被郭树德的孙女小心地保存着,她说:
“姥爷每次在回忆这件事情时,脸上都会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1950年9月25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时任“毛泽东号”第二任司机长的李永作为全国铁路第一位全国劳模,出席了这次会议。当时,他亲自驾驶“毛泽东号”牵引的劳模专列驶入北京站,当天晚上,在中南海怀仁堂,李永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接见,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接见“毛泽东号”司机长。
1951年,27岁的郭树德成为了“毛泽东号”的第三任司机长,
或许是受“毛泽东号”精神的激励,也或许是因为升职的原因,郭树德的工作干劲空前高涨,七一前夕,机车组的九名乘务员全部都加入了党组织,他们联名写信向毛主席报告了这件令人振奋的消息。
其实,成为“毛泽东号”的机车长,选拔的过程是非常严格的,从学习副司机、副司机到司机,每一个过程都非常严格,而成为司机长,一般需要5到7年,并且对司机长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在职业生涯中不能有一起安全事故,遇到紧急情况时都能够正确处理,同时在思想方面,能够团结同志,而且要接受政审。
1951年10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郭树德以特邀的身份出席了这次大会。在郭树德去参加会议之前,机组的同志们委托他
一定要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汇报“毛泽东号”机车组情况
。所以有没有机会站在毛主席面前汇报,成为了郭树德最重要的任务,随之也变成了她的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10月23日上午,在会议休息期间,毛泽东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东客厅,走到了代表中间。看见毛主席来了,正在怀仁堂休息的郭树德赶紧抓住机会,快步走到毛泽东面前,顾不上想其他,大声地对着毛主席说
:“我、我叫郭树德,是开火车的,在以您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机车上开车,我代表机车组的同志们向您问好。”
郭树德没有停顿,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心里暗暗地想,总算完成了任务。毛泽东听完后,笑了笑,一边打量着眼前的这位小伙子,一边伸出有力的大手,用浓重的湘音说:
“回去以后向工人同志们问好。”
后来,
郭树德每每想起这一幕,就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都会默默回应一声:主席好!
那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很多代表都来找郭树德,问他和毛主席握手是什么感觉,郭树德激动地和大家分享着,那天晚上,郭树德一夜未眠。见完毛主席之后,郭树德也就不再像之前那么紧张了,同志们委托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几天之后,郭树德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11月1日,会议闭幕,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全体代表,毛主席也出席在宴会上,与大家共进晚餐。但是,进入会场之后,因为人太多,郭树德在会议之前也没有自己看会议秩序册,一时没有找到自己的座位。不一会儿,毛主席来了,走进宴会厅的时候,全体代表一起鼓掌欢迎毛主席。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提议说:“我在的一号桌要多找几位基层的同志,工人、农民,总之,各行各业都要有。”在毛主席的提议之下,工作人员便开始协调座位,刚好有一位工作人员看到郭树德还没有坐好,便问他你是哪个单位的。郭树德说:“我是火车司机。”
听到这个回答,工作人员突然想起来,这就是那位向毛主席汇报“毛泽东号”情况的同志,于是,郭树德被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安排到了一号桌。
坐到座位上的郭树德不敢相信,自己与毛主席面对面坐着。开会的时候和毛主席握手,现在又有机会和毛主席在一个桌子上吃饭,郭树德心潮起伏,激动的泪水充盈在眼眶之中。
而坐在毛主席对面的郭树德,激动得几乎没有动过筷子,他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这样自己就可以和毛主席待的时间长一点,但是一想到自己等会儿就要离开了,而下一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郭树德心里很是不舍。在这次会议开始之前,郭树德在口袋里装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册。
此刻,郭树德摸着口袋里的书,多想让买主席在上面签个字啊!郭树德一直盯着毛主席,桌子上的饭菜丝毫没有吸引他,脑子里只有上前请毛主席签个字的念头,但是他又怕这样做太鲁莽,打扰到他老人家……就这样,他等着,等着,机会终于来了。眼尖的毛主席好像看出了他的心事,便问道:“小郭,心里想什么呢?”
听到毛主席叫自己。郭树德受宠若惊,急忙站起来,支支吾吾不敢说。
这时,毛主席又说话了:“有什么事,大胆说出来嘛!”
郭树德的心怦怦直跳,迅速从口袋里拿出《毛泽东选集》,对毛主席说:“我想请您签个字。”
毛主席听完后,放下筷子,朝着郭树德走来,微笑着从秘书手里拿过钢笔,在书籍的扉页上签上了“毛泽东”三个大字,站在一旁的郭树德兴奋的像个孩子。从此,
这本书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本毛泽东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也成为了“毛泽东号”机车组的传家之宝。1976年,毛泽东去世之后,这本书也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珍藏。
这次与毛主席见面之后,时隔三年,1954年,毛主席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会见出席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郭树德再次见到了毛主席,而毛主席也从代表中认出了曾经让自己签名的司机,再次微笑着将厚厚的手掌伸向了郭树德。
“毛泽东号”机车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号”机车是毛主席曾经坐过的列车,但其实它是一台以领袖毛主席名字命名的“火车头”。
“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1946年
,从机车组成立之日起,“毛泽东号”人就在毛泽东思想的照耀下,筑起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城,孕育出了
“毛泽东号”精神
。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机组人员不断地实践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精神,“迎着困难顶风上,永拉上坡车”“严是爱松是害,抓小防大拿猫当虎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机车组人员。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主席在会上指出:“东北很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东北的铁路占全国的一半。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解放战争爆发,1946年,哈尔滨率先解放,解放之后的东北急需交通支持,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机车损毁率达80%,几乎没有可用的车。
其实早在哈尔滨解放前一个月,党中央就知道组建了哈尔滨铁路总工会,并派出军代表进驻机务段,在工会组织下,翻身做主人的铁路工人发起了“死车复活”运动。
万事开头难,配件匮乏、特务破坏,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陈捷三师傅率先从肇东车站带回一台“死车”,拿到“死车”后的工人们,经过27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让这台车修复如初。
在给这台车起名字的时候,既要让他的名字响亮,又要让工人听了有干劲,最主要的是让敌人一听就胆寒,有人提出叫“毛泽东号”吧!
车头拉着火车,象征着军队和群众在党和毛主席的率领下勇往直前。随后,便向东北局和党中央申报,经过审批之后,时任哈尔滨铁路局局长的刘居英在10月30号主持任命仪式,“毛泽东号”就这样诞生了。
很快,“毛泽东号”就赢得了“机车领袖”的称号。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的斗志。到1948年,铁路局“死车复活”修复机车达到了799台。机车质量和运用效率直线上升,成为解放战争的坚强后盾。
1949年3月21日,“毛泽东号”机车告别哈尔滨走上南下的征途,还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毛泽东号’机车就开到哪里;‘毛泽东号’机车开到哪里,包车负责制就带到哪里”的响亮口号,先后在北平、郑州等地执行支援解放大军南下的任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提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火车头”,“毛泽东号”机车做出决定:“自愿将我们的机车开到朝鲜去,到前方直接援助朝鲜抗美斗争。”1950年8月。“毛泽东号”机车司机长李永访问完朝鲜后,回国之后代表机车组在《和平宣言》上签名。
在上级的指示下,机车组派出了两名同志驾车前往朝鲜,同时,机车组还把后方当成前方,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号召,率先在铁路开展爱国生产竞赛。
可以说,“毛泽东号”机车在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解放战争时期为让农民子弟兵运送弹药给养,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也是勇打头阵,冒着敌机的轮番轰炸,将物资运送到阵地前沿;在和平建设年代,多拉快跑,老解放型机车与新建设型机车并驾齐驱驰骋在京山线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包头救灾,奔赴火场;唐山南地震,勇于担当,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依然勇当先锋,京九铁路开通、春运临客、电煤抢运,在神州大地上,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总能看到“毛泽东号”呼啸奔驰的身影!
时至今日,“毛泽东号”机车仍然在运行着,驰骋在祖国大地上,完成着他的使命。毛主席的精神,也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