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背刺关羽夺取荆州。对于这次事件,主流舆论历来谴责关羽傲慢导致荆州失守,关羽取湘关米被认为是他破坏孙刘联盟的重要罪证。但我首先要强调一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傻子,这种小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犯的,那么关羽为什么要取湘关米呢?湘水之盟才发生不久,以关羽对东吴略带敌意的态度,为什么会相信陆逊的话?戎马一生的关羽真的会相信敌人的花言巧语?
答案我们要从细节里寻找。
我们首先拿出两段史书记载——
“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此句出自《三国志·吴书》,于是说关羽“擅取盟友之粮”是狂妄自大,破坏盟约的行为,这话并不确切。
“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此句出自《资治通鉴》,交待前后的状况:“逊具启形状,陈可禽之要。”——关羽取粮之事与陆逊的计划相关。
关羽粮尽,因此取湘关粮的前提是之前陆逊代蒙行督之后给关羽写的两封信:
第一封:
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
第二封:
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原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
一般被注意到的是关羽误信吕蒙和陆逊之计“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但是没有人留意到的是当时陆逊说“敌国败绩,利在同盟”,又说“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
首先,陆逊再三强调双方仍然是同盟,这一点令关羽在前线有所安心;其次,陆逊告诉关羽“书生疏迟,忝所不堪”,说自己是一介书生,打起仗来不在行,“喜邻威德,乐自倾尽,最未合策,犹可怀也”,说明东吴不出兵力,但是非常乐意资助。
所以,关羽取湘关米并不是狂妄自大引发的自作主张,陆逊好言欺劝正是要让关羽一旦粮尽则在东吴处取粮,孙权由此得知关羽方面粮食已尽,于是发兵袭取羽军辎重,于是关羽及其部队从襄樊回师之后再无战力。
因此我认为,“湘关取粮”是东吴的计策之一,但孙权并不是因此为“理由”发兵袭讨关羽,关羽也断然不可能轻易想给自己找麻烦。
取湘关粮一事与之前陆逊信中“乐自倾尽”之言相合,实为东吴授权运作的阴谋,其目的是主动让关羽取米,一则可以放松关羽的戒备,二则可以探知对方粮尽之事。
最终结果是孙权探听清楚,尽袭关羽军中辎重,令关羽的部队冬季从前线回师之后丧失战斗能力,进而瓦解其军心。
看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泼妇骂邻居式的思路去倒推历史人物的想法,一些细节或许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