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59年在韶山,一名男孩给毛主席戴上红领巾,后来他怎么样了?
创始人
2025-07-30 11:03:05
0

1959年6月25日,

湖南湘潭韶山学校

,学生们异常的兴奋,难以安静下来,他们交头接耳地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一则消息的流传,在学生之间炸开了锅:

有一位中央首长将要来到学校视察!

这位首长大家也非常的熟悉,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在韶山学校视察的时候,留下了一张经典的照片。

这是一张毛主席和学生们的合影,照片中,毛主席戴着红领巾,被孩子们簇拥在中间,每个人都在开口大笑。从中折射出出毛主席和青少年之间的深厚感情。

依偎在毛主席左侧的那个小男孩,正是给毛主席系红领巾的那位少先队员。

这张照片背后还有哪些故事呢?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孩子又是如何被选定的呢?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1959年6月25日,对韶山学校的学生来说,注定是难以忘怀的一天。放学的铃声一响,学生们便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学校。

下午5点多钟,

蒋含宇和彭淑清

也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还没来的及离开,就被少先队辅导员喊到办公室。两人结伴来到办公室后,发现辅导员的神情很是严肃,

还以为是犯了什么事,当即也紧张起来。

不过事情好像并不是预想中的那样糟糕,只见辅导员咳嗽一声,满怀笑意的说:“

明天学校会来一位首长,他是专程过来视察的。考虑到你们平时表现优异,学校决定让你们代表全体学生,给这位首长献花。”

蒋含宇和彭淑清两人的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是韶山学校优秀的少先队员,年仅14岁,社交能力也极为出色,

更何况他们二人之前也给领导献过花,倒也轻车熟路,是最合适的人选。

听到辅导员的嘱咐后,蒋含宇和彭淑清对视了一眼,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道:

“好!”

看着两位学生朝气蓬勃的模样,辅导员很是欣慰,紧接着对着蒋含宇说:

“给首长献花之后,你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给这位首长赠送红领巾。”

辅导员说完后,还不放心地嘱咐道:

“你们一定要多加练习,这位首长特别的重要。”

对此,两位少先队员也是干脆利落地回答:

保证完成任务!

蒋含宇和彭淑清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办公室,在回班级的路上两人还在猜想这位首长的身份。彭淑清对此也是一头雾水:

“我不知道谁会来,老师也没说呀,这怎么能猜得到?”

蒋含宇回想着

辅导员最初的严肃和后来止不住的笑意,

灵光一闪:

会不会是毛主席!

“这怎么可能呢?你瞎猜的吧?”

彭淑清并不认可这个想法。

看着小伙伴不信任的神情,蒋含宇认真地分析起来:

“我可不是乱说的,报纸上有说毛主席正在湖北视察,和我们离得也不远,韶山又是他老人家的故乡,顺道回来看看不是很正常的吗?再者说辅导员说这位首长很重要,却又不提他是谁,我才会猜测是毛主席来我们学校!”

尽管蒋含宇分析得头头是道,彭淑清还是有点难以置信。两人回到班级后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同班同学。

顷刻之间,这个惊雷般的消息迅速在学生间传开来,众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首长的到来。

想到明天很可能就会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蒋含宇和彭淑清也是格外的上心,约定好一起准备

。既然是给首长献花,那当然是要选最香、最漂亮的花才行。

他们走过校园的角角落落,终于发现了一处花团锦簇,香气扑鼻的地方。不过太早摘花的话,第二天可能就蔫了。

于是,他们在商量后决定,等到首长来了后再过来摘花,一定要把最新鲜的花献给首长。

献花的问题完美解决,

当务之急就剩下给首长系红领巾了。

蒋含宇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虽然系红领巾的方法已经掌握了,

但他还是担心自己的动作不熟练,让首长一直弯着腰也不合适。为此专门拿出自己的红领巾,一遍遍地反复练习,直到胳膊都练得麻木了,动作也娴熟了,才满意地停了下来。

一想到明天将要发生的事,蒋含宇便觉得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疲惫一扫而空,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直到躺在床上的时候,他都还处在兴奋中。

韶山学校全体师生也有

700多人

,而自己又是何其的幸运被挑选出来,

给首长献花、系红领巾,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和荣誉的事。

事实上,蒋含宇的猜的一点都没错,这位首长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6月25日,毛主席一行人乘车回到韶山,住在当地的招待所,当天晚上,

毛主席设宴邀请亲戚和老乡们聚在一起吃饭,宴会上,他用亲切的乡音和大家打招呼,唠着家常,很是欢乐。

第二天天刚亮,毛主席就动身前往墓地祭祖扫墓,随后又回了一趟故居,和乡亲邻里们聊着家乡的变化,之后便出发前往韶山学校。

韶山学校和毛主席之间有着不解的缘分,它的前身就是毛主席创办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又亲自将它改名为韶山学校。

之前学校收到通知毛主席会前来视察,却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令他们诧异的是,毛主席竟然一大早就来了。

6月26日早上7点钟,韶山学校全体师生有序地在道路两旁排成长队,等候毛主席的到来。

排在后面的人还会踮起脚尖,努力探出头来,眼巴巴地望着校门口,都想第一时间就看到毛主席的身影。

没过多久,毛主席就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学校的方向走来,一位学生率先发现了他的身影,朝后边的人喊着:

“毛主席来啦!”

全体师生听到这个报信后,也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要说最紧张和激动的人还是少先队员蒋含宇和彭淑清,他们听到毛主席来了的消息后,急忙跑到昨天发现花的地方,

采摘早已挑选好的夹竹桃和月季红,将采好的花朵简单的包装成两束花,便马不停蹄地往校门口跑去。

另一边,毛主席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慢地往儿童桥走来。蒋含宇和彭淑清看到毛主席后,整理了一下衣服,

捧着花来到毛主席身边,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

紧接着将手中还带着露水的花献给了毛主席,

两束花刚摘下来不久,还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毛主席微笑着弯腰接过两人手中的花束,亲切地摸了摸二人的头,笑着问道:

“你们上几年级啦?”

面对毛主席的问话,二人也是连忙回到:

“初中二年级。”

毛主席开心的点了点头,

简单的和二人寒暄了一阵,关切的问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最后还不忘勉励这些青少年:

“你们都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啊!”

看着平易近人的毛主席,蒋含宇和彭淑清渐渐地放松下来,被满满的幸福感包围。

紧接着,毛主席在学生们的陪同下,一路来到校门口,当看到

“韶山学校”

这四个字时,毛主席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几个字还是1952年他亲笔题写的,寄托着他对孩子们的深情。

一路上,毛主席在师生的陪同下,边走边聊,参观着学校。

当看到学校还在进一步扩建时,毛主席由衷地感慨道:

“学校变化挺大啊。”

对此,学校的负责人表示:

学校种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现在都是勤工俭学,在打地基建房子。而且学校还设立了初中部,将来准备再办个高中。

毛主席听后很是开心,还夸赞道:

“不错嘛,这么厉害,是准备搞一条龙咯。”

毛主席诙谐幽默的话,一下子就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众人走到小学部和初中部的交汇处时,毛主席看到有很多师生在这里等着,便停下脚步,笑着说:

“我们就在这里拍一张合影好了。”

学生们听到后,也是有序地围在毛主席的身边,人多但并不慌乱。

这时,蒋含宇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领巾,看着身旁的毛主席,正思考着要如何开口。

就看到毛主席弯下腰来,蒋含宇见状也立刻反应过来,连忙踮起脚,

动作熟料地给毛主席系上红领巾,打好结后,蒋含宇还细心的整理了一下,再次给毛主席敬了个礼。

毛主席用手轻轻地拂过胸前的红领巾,打趣地说:

“这红领巾你是送给我了,还是说只是给我戴一会啊?”

听到这番话的蒋含宇愣了一下,显然是没想到他老人家会这么问,当即用洪亮的声音回答:

“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听到这个回答,也是哈哈大笑:

“既然这样,我就把它带回去了,这下我也变年轻了,又是少先队员了。”

毛主席的这番话再配上他浓厚的乡音,顿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这么温馨的场景也被摄影师定格下来,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精彩的瞬间。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毛主席在韶山学校待到10点钟左右便离开了。

新华社记者拍摄的这张照片也刊登在了

《人民日报》

的头版头条,它被命名为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后来也是被编入了小学课本中。

在韶山学校一别后,蒋含宇再也没有见过毛主席。他和彭淑清也收到了那张珍贵的合影,为了纪念这次难得的会面,蒋含宇还在合影的背面郑重其事地写下:

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

随着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的爆火,蒋含宇和彭淑清也被国人所熟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奇妙的,

毛主席大概也没有料到自己的一个意外之举,会促成一段姻缘。

事实上,

向毛主席献花和系红领巾确实是一份罕见的荣誉,不过两位少先队员并没有因此好高骛远,反而是把它当做一份鞭策和鼓舞。

他们也是相互鼓励,暗暗下定决心:

“要努力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两人也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的高考,

蒋含宇和彭淑清也是双双考上北京的大学。而且还是国内名校的王牌专业。

两个一同从韶山走出来的孩子,来到陌生的大城市,有什么事都会找对方诉说,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在大学四年的紧密联系中,两人的感情也是逐渐升温,彼此间暗生情愫。

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很美好,

在大四的时候,他们正式恋爱。

大学毕业后,他们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1968年那会恰逢知青下乡运动,

两人经过商量后,当即决定响应中央的号召,选择前往艰苦的基层进行劳作。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们被分配到了

辽宁,

尽管是同一地区,他们工作地点距离很是遥远,相

隔了近200公里,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两人想见一面都难,近三年的时间中,聚少离多,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不过他们都没有埋怨,反而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蒋含宇先是在辽宁的农村磨炼了一段时间,后又被调任到调至

凌源县教育局。

至于彭淑清,则一直在

锦西石油厂

工作,

成为一名科技新兵,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发光发亮。

再见不到的日子里,蒋含宇和彭淑清就靠着书信,诉说着自己的近况和思念。

真正的爱情是经得住考验的,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们之间的感情越发的深厚了。

没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

1971年1月,蒋含宇和彭淑清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两人的婚礼也是简朴实的。

在那个贫苦的年代,蒋含宇还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没能准备像样的婚房,为此很是愧疚。

好在当时蒋含宇的一位同事刚好要出远门,便把房子借给这对新人做婚房。

没有什么积蓄的两人也还是用心准备一些用品:

两双新鞋、一床新床单、一对新枕头,

而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加起来也不过40块钱。

尽管当时的条件不是很好,两位新人还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婚后一个多月,彭淑清就返回了工作单位上班,

回到单位后,她惊喜的发现自己怀孕了。只是还未等他们消化这个好消息,就遇到了一个难题。

湖北省正筹建汉江油田,急需技术力量支持。

要是彭淑清选择前往的话,将要和丈夫分居两地,再加上怀着身孕,到了湖北身边也没人照顾。

彭淑清一直没忘记毛主席的教诲,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的选择前往湖北,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辽宁到湖北,两地之间相隔甚远,经过一路辗转奔波,彭淑清早产了,生下了一个男孩。

直到次年4月,蒋含宇才调任到湖北和妻儿团聚。

彭淑清在生产后,

本可以休上几个月产假,好好的调养身子,可倔强的她在孩子

40天

的时候,就来到了炼油厂工地报道。

就这样,彭淑清在这里开始了炼油厂的前期筹备工作,

蒋含宇不在身边的这些日子里,是她一个人撑起了全家。

1972年,蒋含宇也来到了湖北,夫妻二人终于结束了异地生活,在这里开始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就像读书上学时那样。

晚年的时候,这对夫妻还记得和毛主席相见时的场景。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毛主席的教诲就像一座灯塔,一直照亮着我前进的道路。”

一张经典照片,不仅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青少年的情谊,更有一对美好的姻缘,是如此的励志和传奇

。毛主席是人民崇敬的伟人,这些事迹让我们对毛主席,对中国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地感受到他的伟人风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莽的头颅竟被历代皇室当宝贝,...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堪称“超时代”的皇帝:他废除了奴隶制,把重要资源收归国有,甚至可能发明了类...
原创 中... 根据史书记载,夏都斟鄩位于河洛之间,唐初括地志考证“故寻城(斟鄩)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巧合的是...
原创 世... 提起三国人物赵云赵子龙几乎是无人不晓,他单枪匹马冒死杀入敌营救回阿斗的事迹为他赢得了“一身都是胆”的...
原创 如... 可以认定,如果李靖与李世民开战,军神李靖必败,会让秦王李世民打得一败涂地!下面综合对比二人,看有没有...
原创 千... 在研究人类进化的历史时,考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的生活状态本来就是个迷...
原创 林... 林冲,不是梁山的颜值担当,但一直是梁山的武力担当,每次战斗出现困难的时候,总能出现林教头的背影。 征...
原创 世... 从埃塞俄比亚的古代王国到伊朗的波斯帝国和欧洲的千年国家,我们收集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 1.埃塞俄...
原创 “... 从小我们就会 学习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 ,对待父母要孝顺,与人相处要友善,做事诚实有原则等等。 在华夏...
原创 冯... 冯玉祥反对求助国联,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为自始至终,自1931年9月23日发出梗电始,迄1933年初...
原创 日... 日本在占领东北之后,带着专业的设备进行石油勘探,那其最后找到油田了吗? 日本在开始对外侵略之后,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