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5日,
湖南湘潭韶山学校
,学生们异常的兴奋,难以安静下来,他们交头接耳地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一则消息的流传,在学生之间炸开了锅:
有一位中央首长将要来到学校视察!
这位首长大家也非常的熟悉,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在韶山学校视察的时候,留下了一张经典的照片。
这是一张毛主席和学生们的合影,照片中,毛主席戴着红领巾,被孩子们簇拥在中间,每个人都在开口大笑。从中折射出出毛主席和青少年之间的深厚感情。
依偎在毛主席左侧的那个小男孩,正是给毛主席系红领巾的那位少先队员。
这张照片背后还有哪些故事呢?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孩子又是如何被选定的呢?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1959年6月25日,对韶山学校的学生来说,注定是难以忘怀的一天。放学的铃声一响,学生们便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学校。
下午5点多钟,
蒋含宇和彭淑清
也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还没来的及离开,就被少先队辅导员喊到办公室。两人结伴来到办公室后,发现辅导员的神情很是严肃,
还以为是犯了什么事,当即也紧张起来。
不过事情好像并不是预想中的那样糟糕,只见辅导员咳嗽一声,满怀笑意的说:“
明天学校会来一位首长,他是专程过来视察的。考虑到你们平时表现优异,学校决定让你们代表全体学生,给这位首长献花。”
蒋含宇和彭淑清两人的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是韶山学校优秀的少先队员,年仅14岁,社交能力也极为出色,
更何况他们二人之前也给领导献过花,倒也轻车熟路,是最合适的人选。
听到辅导员的嘱咐后,蒋含宇和彭淑清对视了一眼,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道:
“好!”
看着两位学生朝气蓬勃的模样,辅导员很是欣慰,紧接着对着蒋含宇说:
“给首长献花之后,你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给这位首长赠送红领巾。”
辅导员说完后,还不放心地嘱咐道:
“你们一定要多加练习,这位首长特别的重要。”
对此,两位少先队员也是干脆利落地回答:
保证完成任务!
蒋含宇和彭淑清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办公室,在回班级的路上两人还在猜想这位首长的身份。彭淑清对此也是一头雾水:
“我不知道谁会来,老师也没说呀,这怎么能猜得到?”
蒋含宇回想着
辅导员最初的严肃和后来止不住的笑意,
灵光一闪:
会不会是毛主席!
“这怎么可能呢?你瞎猜的吧?”
彭淑清并不认可这个想法。
看着小伙伴不信任的神情,蒋含宇认真地分析起来:
“我可不是乱说的,报纸上有说毛主席正在湖北视察,和我们离得也不远,韶山又是他老人家的故乡,顺道回来看看不是很正常的吗?再者说辅导员说这位首长很重要,却又不提他是谁,我才会猜测是毛主席来我们学校!”
尽管蒋含宇分析得头头是道,彭淑清还是有点难以置信。两人回到班级后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同班同学。
顷刻之间,这个惊雷般的消息迅速在学生间传开来,众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首长的到来。
想到明天很可能就会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蒋含宇和彭淑清也是格外的上心,约定好一起准备
。既然是给首长献花,那当然是要选最香、最漂亮的花才行。
他们走过校园的角角落落,终于发现了一处花团锦簇,香气扑鼻的地方。不过太早摘花的话,第二天可能就蔫了。
于是,他们在商量后决定,等到首长来了后再过来摘花,一定要把最新鲜的花献给首长。
献花的问题完美解决,
当务之急就剩下给首长系红领巾了。
蒋含宇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虽然系红领巾的方法已经掌握了,
但他还是担心自己的动作不熟练,让首长一直弯着腰也不合适。为此专门拿出自己的红领巾,一遍遍地反复练习,直到胳膊都练得麻木了,动作也娴熟了,才满意地停了下来。
一想到明天将要发生的事,蒋含宇便觉得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疲惫一扫而空,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直到躺在床上的时候,他都还处在兴奋中。
韶山学校全体师生也有
700多人
,而自己又是何其的幸运被挑选出来,
给首长献花、系红领巾,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和荣誉的事。
事实上,蒋含宇的猜的一点都没错,这位首长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6月25日,毛主席一行人乘车回到韶山,住在当地的招待所,当天晚上,
毛主席设宴邀请亲戚和老乡们聚在一起吃饭,宴会上,他用亲切的乡音和大家打招呼,唠着家常,很是欢乐。
第二天天刚亮,毛主席就动身前往墓地祭祖扫墓,随后又回了一趟故居,和乡亲邻里们聊着家乡的变化,之后便出发前往韶山学校。
韶山学校和毛主席之间有着不解的缘分,它的前身就是毛主席创办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又亲自将它改名为韶山学校。
之前学校收到通知毛主席会前来视察,却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令他们诧异的是,毛主席竟然一大早就来了。
6月26日早上7点钟,韶山学校全体师生有序地在道路两旁排成长队,等候毛主席的到来。
排在后面的人还会踮起脚尖,努力探出头来,眼巴巴地望着校门口,都想第一时间就看到毛主席的身影。
没过多久,毛主席就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学校的方向走来,一位学生率先发现了他的身影,朝后边的人喊着:
“毛主席来啦!”
全体师生听到这个报信后,也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要说最紧张和激动的人还是少先队员蒋含宇和彭淑清,他们听到毛主席来了的消息后,急忙跑到昨天发现花的地方,
采摘早已挑选好的夹竹桃和月季红,将采好的花朵简单的包装成两束花,便马不停蹄地往校门口跑去。
另一边,毛主席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慢地往儿童桥走来。蒋含宇和彭淑清看到毛主席后,整理了一下衣服,
捧着花来到毛主席身边,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
紧接着将手中还带着露水的花献给了毛主席,
两束花刚摘下来不久,还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毛主席微笑着弯腰接过两人手中的花束,亲切地摸了摸二人的头,笑着问道:
“你们上几年级啦?”
面对毛主席的问话,二人也是连忙回到:
“初中二年级。”
毛主席开心的点了点头,
简单的和二人寒暄了一阵,关切的问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最后还不忘勉励这些青少年:
“你们都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好学生啊!”
看着平易近人的毛主席,蒋含宇和彭淑清渐渐地放松下来,被满满的幸福感包围。
紧接着,毛主席在学生们的陪同下,一路来到校门口,当看到
“韶山学校”
这四个字时,毛主席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几个字还是1952年他亲笔题写的,寄托着他对孩子们的深情。
一路上,毛主席在师生的陪同下,边走边聊,参观着学校。
当看到学校还在进一步扩建时,毛主席由衷地感慨道:
“学校变化挺大啊。”
对此,学校的负责人表示:
学校种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现在都是勤工俭学,在打地基建房子。而且学校还设立了初中部,将来准备再办个高中。
毛主席听后很是开心,还夸赞道:
“不错嘛,这么厉害,是准备搞一条龙咯。”
毛主席诙谐幽默的话,一下子就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众人走到小学部和初中部的交汇处时,毛主席看到有很多师生在这里等着,便停下脚步,笑着说:
“我们就在这里拍一张合影好了。”
学生们听到后,也是有序地围在毛主席的身边,人多但并不慌乱。
这时,蒋含宇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领巾,看着身旁的毛主席,正思考着要如何开口。
就看到毛主席弯下腰来,蒋含宇见状也立刻反应过来,连忙踮起脚,
动作熟料地给毛主席系上红领巾,打好结后,蒋含宇还细心的整理了一下,再次给毛主席敬了个礼。
毛主席用手轻轻地拂过胸前的红领巾,打趣地说:
“这红领巾你是送给我了,还是说只是给我戴一会啊?”
听到这番话的蒋含宇愣了一下,显然是没想到他老人家会这么问,当即用洪亮的声音回答:
“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听到这个回答,也是哈哈大笑:
“既然这样,我就把它带回去了,这下我也变年轻了,又是少先队员了。”
毛主席的这番话再配上他浓厚的乡音,顿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这么温馨的场景也被摄影师定格下来,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精彩的瞬间。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毛主席在韶山学校待到10点钟左右便离开了。
新华社记者拍摄的这张照片也刊登在了
《人民日报》
的头版头条,它被命名为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后来也是被编入了小学课本中。
在韶山学校一别后,蒋含宇再也没有见过毛主席。他和彭淑清也收到了那张珍贵的合影,为了纪念这次难得的会面,蒋含宇还在合影的背面郑重其事地写下:
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
随着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的爆火,蒋含宇和彭淑清也被国人所熟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奇妙的,
毛主席大概也没有料到自己的一个意外之举,会促成一段姻缘。
事实上,
向毛主席献花和系红领巾确实是一份罕见的荣誉,不过两位少先队员并没有因此好高骛远,反而是把它当做一份鞭策和鼓舞。
他们也是相互鼓励,暗暗下定决心:
“要努力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两人也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的高考,
蒋含宇和彭淑清也是双双考上北京的大学。而且还是国内名校的王牌专业。
两个一同从韶山走出来的孩子,来到陌生的大城市,有什么事都会找对方诉说,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在大学四年的紧密联系中,两人的感情也是逐渐升温,彼此间暗生情愫。
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很美好,
在大四的时候,他们正式恋爱。
大学毕业后,他们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1968年那会恰逢知青下乡运动,
两人经过商量后,当即决定响应中央的号召,选择前往艰苦的基层进行劳作。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们被分配到了
辽宁,
尽管是同一地区,他们工作地点距离很是遥远,相
隔了近200公里,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两人想见一面都难,近三年的时间中,聚少离多,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不过他们都没有埋怨,反而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蒋含宇先是在辽宁的农村磨炼了一段时间,后又被调任到调至
凌源县教育局。
至于彭淑清,则一直在
锦西石油厂
工作,
成为一名科技新兵,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发光发亮。
再见不到的日子里,蒋含宇和彭淑清就靠着书信,诉说着自己的近况和思念。
真正的爱情是经得住考验的,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们之间的感情越发的深厚了。
没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
1971年1月,蒋含宇和彭淑清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两人的婚礼也是简朴实的。
在那个贫苦的年代,蒋含宇还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没能准备像样的婚房,为此很是愧疚。
好在当时蒋含宇的一位同事刚好要出远门,便把房子借给这对新人做婚房。
没有什么积蓄的两人也还是用心准备一些用品:
两双新鞋、一床新床单、一对新枕头,
而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加起来也不过40块钱。
尽管当时的条件不是很好,两位新人还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婚后一个多月,彭淑清就返回了工作单位上班,
回到单位后,她惊喜的发现自己怀孕了。只是还未等他们消化这个好消息,就遇到了一个难题。
湖北省正筹建汉江油田,急需技术力量支持。
要是彭淑清选择前往的话,将要和丈夫分居两地,再加上怀着身孕,到了湖北身边也没人照顾。
彭淑清一直没忘记毛主席的教诲,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的选择前往湖北,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辽宁到湖北,两地之间相隔甚远,经过一路辗转奔波,彭淑清早产了,生下了一个男孩。
直到次年4月,蒋含宇才调任到湖北和妻儿团聚。
彭淑清在生产后,
本可以休上几个月产假,好好的调养身子,可倔强的她在孩子
40天
的时候,就来到了炼油厂工地报道。
就这样,彭淑清在这里开始了炼油厂的前期筹备工作,
蒋含宇不在身边的这些日子里,是她一个人撑起了全家。
1972年,蒋含宇也来到了湖北,夫妻二人终于结束了异地生活,在这里开始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就像读书上学时那样。
晚年的时候,这对夫妻还记得和毛主席相见时的场景。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毛主席的教诲就像一座灯塔,一直照亮着我前进的道路。”
一张经典照片,不仅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青少年的情谊,更有一对美好的姻缘,是如此的励志和传奇
。毛主席是人民崇敬的伟人,这些事迹让我们对毛主席,对中国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地感受到他的伟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