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会
学习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
,对待父母要孝顺,与人相处要友善,做事诚实有原则等等。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
,通过各种
名人事迹
,诞生了
百花齐放的传统典故
。这些典故
通过趣味横生的情节,
让我们更加
简单明白地懂得其深意。
但这些典故之所以
吸引人
,大多除了
故事的立意深刻之外
,其中的
情节还颇具戏剧性。
例如我们熟知的
“司马光砸缸”
,其中
紧张刺激的氛围感
深深地吸引着幼小的读者,但是其
事迹的真实性,却众说纷纭,
甚至产生了这是
“虚构”
而来的说法,
而这其中的缘由又是为何呢?
史料与真实,相隔百年
“司马光砸缸”
是常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发生在
宋朝时期的河南光山
。
司马光
作为古代的文化名人,
是北宋非常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
。由于父亲是县令,司马光从小无忧无虑,饱读诗书,
是远近闻名的小才人。
在其他的孩子还在贪玩耍乐的时候,
司马光已经跟着父亲游遍了大江南北,积攒见识。
纵观
司马光的一生,生的好人家,仕途之路也非常坦荡
。多少文人墨客在科举这条路上被逼上绝路,
而司马光却一举高中,
步入官场后一路高升。在为官期间,除了摆平政事,
还阅读大量的文学古籍,从来没有停笔创作,
经此一生著有许多书籍,
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资治通鉴》。
司马光终年68岁,
在他的一生中实在
有太多数不清的事迹
,而其7岁时
于家中嬉戏,用石头砸缸救出被困的孩子
这件事却被
写在了《宋史》中,被后人世代传唱。
除了称赞其美德之外,
这件事也一直被人怀疑真伪
,因为这本
《宋史》是由三百年后元朝末期的阿鲁图所著作的
,此书一出,这样一场百余年前见义勇为的事迹才得以面世,虽然其中
所涉及的正史部分确实贴合实际
,但是这样
无关历史流向的一场孩童玩耍事迹
出现在书中,
实在是有些蹊跷,容易引人非议。
人证物证,值得推敲
7岁的司马光砸缸救人,
除了他这位主人公以外,
被救的小孩又是谁呢?
据人们的口口相传,
都认为被救的是上官上光,
上官一家也是名门权贵,在被救之后还特意
修葺了一座感恩亭来感谢司马光的恩情。
但是翻开历史一查,
却左右都找不见这位当事人。
有人认为是因为其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建树才不在史料中显现,
但其实却和现代的人文有关系。
上官一族确实存留在司马光当年的故乡,并在现代也仍然在当地享有声望。
早年间“司马光砸缸”这样的事迹要
翻拍成为动画短剧
,于是
作家就来到当地做考察,
为了让故事更为逼真,于是
就赋予了被救人完整的身份
,
以当地的“上官”一族来命名。
其次在史书的记载中,
司马光的父亲
从小便对他宠爱有加,
逢人便夸赞自己的孩子。
每逢和同僚出游都会
让幼小的司马光同行,夸奖他勤奋聪颖,
能将《左传》倒背如流。
但对于七岁救人这样的大事,其父亲却从来没有开口提过。
司马光本人在写有关于自己的生平事迹中也
从未透露只字。
除了历史中的人物以外,最容易被人质疑的
就是“缸”这一物件
。在现代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专家们还
没有在文物古画上发现北宋存有大缸的痕迹
。如果非要说有确有此物的话,那么
司马光砸的应该是“翁”,
但是能容纳一个小孩的翁定是有一定分量的,
幼小的7岁孩童拿着石头便可将其砸破也非同一般。
小结
“司马光砸缸”虽然是流传已久的一桩经典美谈
,但是当切实地去研究其真相时,却会发现
史料、人物与物件上都有不太确定,值得推敲的地方存在
。因此引发了一种学者的猜忌。但是
千余年前的一桩事件又如何能真的知晓其真相呢?
对于众说纷纭的说法,我们也只是浅显地了解罢了。
但这场事件中
所折射出的人性品德
却是值得我们好好领悟的。在孩童时期,
面对危险便能临危不乱,懂得孰轻孰重,认真思考、冷静处理,
这样的思绪是很多成年人都达不到的,这样的智慧不仅能帮助他人,更能
锻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