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共和国的57名开国上将,多数人随口说出一大串:一野的杨得志、王震、周士第、贺炳炎;二野的李达、陈锡联、杨勇、苏振华;三野的许世友、叶飞、宋时轮、张爱萍;四野的就更多了,刘亚楼、韩先楚、黄永胜、李天佑、邓华……甚至几位从国民党阵营过来的,多数人都很熟悉: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
但这一位开国上将名字,很多人却感到陌生。
他就是1958年授衔的最后一名开国上将李聚奎。
为什么最后才授衔?是不是资历不够老?是不是战功不够大?是不是中途犯什么错误了?
都不是。
恰恰相反,李聚奎的资历,不要说在上将中名列前茅,甚至不亚于一些开国大将。
李聚奎1904年生于湖南安化,在开国上将中,他的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七岁就开始读书了。1926年,李聚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并在1928年追随彭老总参加了平江起义,此后几年,他在彭老总麾下担任过排长、大队长、团长和师长,是彭老总的爱将。
在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李聚奎率部活捉师长张辉瓒;第四次反“围剿”后,他又率部活捉敌师长李明。这战绩,后来的上将们有几人比得上?就是很多大将,红军初期也没有如此辉煌过。
1933年6月,红军组建大师大团,由军团直辖各师,原红3军的红7师、红9师合编成最精锐的红一军团第1师,经彭老总的推荐,李聚奎担任第1师长。此时的黄克诚大将是师政委(和他平级);谭政大将此时是红1师政治部主任(比他低一级),是李聚奎的下级。
李聚奎在红1师还有两个下级,他们日后的名气远远超过李聚奎。一个是红1师1团的团长杨得志,一个是3团团长黄永胜。甚至红1团下面的两个营长也是响当当的名将:一个是亲率17位勇士强渡大渡河,22军首任军长孙继先;一个是抗战中率部打死阿部规秀中将的陈正湘,两人都是中将。
而杨得志、黄永胜和孙继先他们在长征中的突出表现,无论是血战湘江,强渡乌江,还是攻占遵义,强渡大渡河,都离不开李聚奎师长的正确指挥。
那么,红军时期战功卓著的李聚奎,后来怎么了?犯错误了吗?没有。
原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31军、红9军参谋长,红1师师长由陈赓接任。按理说,李聚奎的职务是升了半级,能有更好的发展,遗憾的是,1937年,由于西路军全军覆没,幸免于难的李聚奎孤身一人,行乞千里才回到了红军行列。也因此,他错过了继续担任主力部队主官的机会。这一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李聚奎担任386旅参谋长,旅长是陈赓。
抗战结束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党抢占的焦点。为此我党抽调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进入东北,其中就有李聚奎。李聚奎先后担任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逐渐地,李聚奎成为我军后勤战线的优秀领导人,到1952年9月,李聚奎出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
按照这级别,李聚奎又怎么最后一个被授予上将呢?
因为在1955年7月,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总理慧眼识人,李聚奎又奉命“转行”当石油工业部部长,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离开了军队,李聚奎也就与第一次大授衔失之交臂。1958年2月,李聚奎回到军队担任总后勤部政委,没有军衔就不方便工作。但是以他的资历,该授什么级别的军衔呢?淡泊名利的李聚奎主动说:“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于是被补授为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