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早在涿州之战爆发的前一年,就曾率晋军第八团困守晋北孤城天镇达3个月之久,由此就可以看出傅作义在坚守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反观奉军方面,由于军力强大,战斗过程要么是自己通过武力胁迫敌人投降,要么就是敌人顽强自己溃败。
涿州之战正是由于傅作义的顽强致使奉军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一味地下令冲锋,几个回合下来,本来匪气就重的奉军哪还有什么士气可言。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点点失误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涿州之战可以说非常明显地反映了晋军和奉军的特点。
缘起一场误会
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情况下,涿州之战缘起1927年9月27日晋军商震所部误判奉军将发动进攻,于是抢先一步切断了晋绥线,扣押了大同以西奉军的军火,于是晋奉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晋军势如破竹,三路大军基本达成了战略目的,奈何因为冯玉祥和南京方面没能及时北上牵制,致使奉军在反应过来后对晋军形成了绝对的军力压制。
面对强大的压力,阎锡山不得不下令三路大军各自后撤据险与奉军对峙,而就在这个时候傅作义的晋军第4师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奇袭了涿州。
张大帅震惊之余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夺回这座京汉铁路旁的重镇,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城市攻防战开始了。
涿州之战
涿州之战的整体特点是奉攻晋守,但通过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把涿州之战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从傅作义攻占涿州开始到半个月后的11月初,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傅作义一举攻占涿州后士气很高,善有继续进攻的意思,但随着奉军的集结,傅作义也清醒认识到双方那超过4比1的实力差距,能提供给他的选择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坚守。
从10月15日开始,奉军总共对涿州发动了5次大规模进攻,前三次进攻主要是由地面部队进攻为主,辅以空中力量,第四次则采用了坑道作业配合地面进攻,最夸张的是第五次,奉军出动了坦克部队对涿州进行了突击。
所以第一阶段涿州之战的具体特点就是奉军采用了三位一体的进攻模式对涿州发动了5次大规模进攻,然而就算如此,守城晋军也在阎锡山沉着的指挥下一一将进攻化解。
第二阶段从11月初一直持续到12月底,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之所以支持如此之久,就是因为奉军在屡攻不下后改变了策略。当然,主要的特点还是奉攻晋守。
具体下来就是由于奉军在第一阶段数次强攻无果后认为不能这样无休止地耗下去,于是一面整军备战,一面派人去和傅作义接触,其中在奉军任职的傅作义同窗、各种政要,甚至知名组织,但傅作义都不为所动。
奉军恼羞成怒之下再次对涿州发起了进攻,这次奉军可以说是彻底疯狂了,甚至在战场上用了化学武器,好在傅作义料到了奉军这次绝对来者不善,早早进行了准备,再加上晋军将士用命,奉军再度无功而返,双方继续回到谈判桌上。
古语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奉军本来匪气就重,乘胜追击都是一把好手,但攻坚却不是他们所擅长的。屡攻不下使得奉军内部厌战情绪高涨,很难再组织起像样的进攻。
所以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虽然还是奉攻晋守,但具体特点已经不再是奉军全力强攻了,而是变成了以诱降主,攻城为辅的软硬兼施的策略,可惜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反而给晋军争取了休养时间,结果更加奈何不了涿州城中的晋军将士,反而加强了晋军必胜的决心。
第三阶段则是从12月底到次年1月中旬,特点依旧是奉攻晋守。但奉军由于在第二阶段中再度受挫,加之消耗也头疼,于是采取了将晋军困死在涿州城内的策略。
不得不说这一策略用得恰到好处,要知道傅作义奇袭涿州时是10月份,深秋虽然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但还不至于换装,但随着深冬降临,涿州城内的晋军开始出现了粮食、衣物短缺等问题,加之奉军围城,物资根本就进不去,傅作义这次就是天降猛男也无力回天了,被迫主动提出了谈判。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傅作义晋军第4师退出涿州,并改编为“国防军”,永不参加内战;傅作义本人也从此退出军界,不接受任何职务。这就意味着涿州之战最终以奉军胜利结束。
涿州之战第三阶段的特点还是奉攻晋守,但具体特点已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晋军一直以来的优势在这一阶段荡然无存,反而是傅作义被迫走上了谈判桌寻求谈判。
总的来说,涿州之战虽然奉军打得实在是没法看,但从结果来看还是奉军胜利了,傅作义纵使是天降猛男,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坚守了涿州3月有余,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尝试分析
麻花在这里尝试分析下涿州之战中的胜败原因,从总体上来看就是奉军过于强大,在绝对实力面前,弱小的晋军就算指挥得当,将士各个用命,战力爆表也无济于事,再次验证了一力降十会的道理。
具体到各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可以说是奉军进攻最为猛烈的阶段,但这一阶段傅作义所率晋军第四师刚刚取得大捷,在士气上同样高涨,这个时候奉军选择硬碰硬并不是理智之举。
而且奉军在攻坚方面确实缺乏经验。在飞机、坦克均有出动的情况下,依旧攻不下仅有不到万人坚守的城池,表明奉军指挥官在具体攻城战术安排上也有很大问题。
明明涿州城内有双塔制高点,晋军可以通过双塔将奉军的一举一动看在眼中,但奉军方面因为迷信竟然放弃了炮击双塔,这可以说是奉军接下来一系列战术失效的根本原因。
傅作义的原因,在军校期间傅作义就经常在城市攻防战的讨论中屡屡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傅作义在这方面不说非常有经验,但绝对有自己的理解,加上文章开头就说过,傅作义早在涿州之战爆发的前一年就有过一次坚守孤城的经验,使得傅作义在涿州之战中更加得心应手。
晋军方面的原因,相较奉军,晋军训练有素,令行禁止,在执行力方面高出了奉军不止一个层次,往往防御工事被摧毁,修缮命令一旦下达,晋军将士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修缮,在奉军发起坑道作战和使用化学武器上更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了奉军意图,从而从容应对。不得不说晋军战斗力在当时绝对首屈一指。
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的原因差不多,唯一有一点就是傅作义拒绝和谈个态度大大鼓舞了守城晋军的士气,反观奉军久攻不下后士气一落千丈,这一进一出,注定了奉军更不可能在这个阶段攻下涿州。
第三阶段则是奉军在对的时间用对了策略,面对奉军的阳谋,傅作义也毫无办法,最终只能选择和谈,放弃涿州。
总得来说,涿州之战在前两个阶段,傅作义和晋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而奉军则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但好在奉军拥有绝对的实力,容错率比晋军高了不知道多少,就算连战不利,也能在最后翻盘,晋军则没有这样的容错,一点问题就能将傅作义和守城晋军推向深渊。
结语
涿州之战中奉军“三位一体”的进攻模式在当时绝对让人眼前一亮;另外坑道作战和漂亮的反坑道作战也是涿州之战的一大特点;总之涿州之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场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攻防战了。
下一篇:原创 奕世载美:北宋五大将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