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 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当今社会,休假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实际上,休假制度源远流长,它自秦汉时期便产生,至宋代发展完善,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休假制度内容丰富,涉及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宋代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代休假制度的变迁
我国休假制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对于官员的休假制度做出了一些规定,到了汉代,这些规定被进一步完善,休假制度也逐渐走向正规化。汉代规定,无论官员的官职大或小,每隔五日都可以返回家中洗沐一次。洗沐的日子就是休息的日子,这种洗沐休息的规定对唐宋时期的休假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休假制度的转型期,既延续了秦汉的休假制度,又奠定了唐朝休假制度形成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休假制度分为法定休假和临时休假,出现了法制化趋势,官员如果在办公时间有其他事情要处理,就必须向上级提出申请,待上级批准后才能处理自己的事情。
唐代的休假制度在类型和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古代休假制度的发展期。唐代的休假,有节日假和旬休假,“旬休”是指每十日一休,是汉代每五日一休的延续发展。
宋代的休假制度以承袭前代为基础,并随着社会发展、政治变动不断演变。宋太祖和宋太宗奠定了宋代休假制度的整体基调,宋真宗和宋仁宗是宋代休假制度的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休假制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削减不符合社会生活的节日,增设新的节假日。不仅如此,这一时期还对节假日和特殊假做了明确具体规定,并设祠部专门管辖。
宋代休假类型
宋代休假类型丰富,典型独特。宋代官员所休之假大致分为:定期例假、节日假、婚丧病事假三大类型。定期例假和各种节日假的休假基本方式为“朝假”和“休务”:“朝假”即为皇帝不上朝,官员不必进殿参拜,但仍需值日办公;“休务”即官员不必办公,可休息。
定期例假也称“旬假”。“旬假”规定官员每十天中休息一天,这一天定在每旬末日。宋仁宗时,边境局势动荡导致旬休假期无法正常进行,于是宋仁宗颁布诏令,暂时免去了旬休假期,遇到旬休日正常办公。后来翰林学士建议恢复旬休,目的在于帮助稳定军心。由此可见明文规定的定期例假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遇特殊情况下仍可以调整,以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
节日假与现代社会所规定的假期大同小异,宋时节日繁多,休假天数也极多。春节、冬至、寒食是宋代的“三大节”,每个节日各放“七日假”,其中节日一天,节前、节后三天,七日中休务五天,朝假两天。真宗时又在原来规定休假的节日之外新增加了五个节日假。神宗时又命祠部重定休假节日,全年共76天。
婚丧病事假是结合官员自身情况所给的假。官员自身结婚,规定给假9天;官员近亲结婚,给假5天,以此类推。对于丧假,宋时文武之官有所不同:文官父母亡故后,一般解除官职并给假三年,三年期满后复职;武官父母亡故后给假多少,祠部无明确期限。因病请假在宋代称“寻医”,寻医手续严格复杂,所以一般给予寻医假百日,若百日之内病已痊愈却不返工,会受到处罚。
宋代休假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宋代官员在休假期间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安排活动。
私假期间官员的活动主要有婚事、丧事、省亲、祭祀等。
其他假期期间的活动大多与节日有关,传统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例如:大朝会、上元节观灯、重阳节赏菊、中秋节赏月等。北宋时期的皇帝将自己的生日设为圣节,并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官员们在圣节的活动主要是对皇帝拜寿,以及接受皇帝的赏赐。
宋代休假制度促进了宋代商业发展。在节假日里,官员们常常在商品交易市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白天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夜市。
宋代休假制度有助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官员的消费能力远大于其他阶层,故而人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商机,推出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日与活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并一步步传承至今。
宋代休假制度有助于社会和谐。宋代类型丰富的休假,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官员的人文关怀,休假为官员苦闷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慰藉,减轻了官员的工作压力,有助于官员更好地服务朝廷,促进社会和谐。
与前代相较,宋代官员休假制度名目和类型多样,不仅影响到官员生活休闲方式,也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宋代休假制度促进了商业发展,有助于节日传承和社会和谐,同时也是了解宋代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