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病逝后,朝臣伤透脑筋,连上四个谥号,都被慈禧驳回
创始人
2025-07-29 18:02:58
0

清朝末年,闭关锁国已久的清政府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洋枪大炮,大清风雨飘摇。

危难之际,左宗棠力挽狂澜,内平叛乱起义,外御虎狼强敌,立下不世之功。

可在他病逝后,谥号却难以确定。群臣连提四个,都被慈禧否决。

左宗棠的谥号为何难定?他最终的谥号又是什么?

半生庸碌,大器晚成

左宗棠年轻时,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周围之人对他赞叹有加。

他受到家族熏陶,渴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报效朝廷,做一位栋梁之臣。

可惜的是,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上。而且,他在乡试时,也是因为“搜遗”才中的举人。

“搜遗”是,考官将所有的试卷批阅完毕,基本确定考中之人与落榜之人。为了公平起见,考官在放榜前再次检阅落榜之人的试卷。

左宗棠的试卷就是从落榜之人的试卷中选出来的。而这一步暗中操作性比较大,因此他的举人功名也被认为有水分。

1835年,左宗棠第二次参加会试。这次他考得不错,本来有望成为进士,可因为人数超额,他被挤下去了。

左宗棠屡试不中,最终决定放弃科举之路。后来,他虽因为功绩被赐同进士出身,但这仍然成为他一辈子的心结。

湖南巡抚是左宗棠的老师,见他闲居在家,便让他担任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因此有机会结识了两江总督,并结为了亲家。

此后多年,左宗棠名声不显。但是在这期间,他读遍藏书,提升经世致用之学问。他关注国家局势,制定策略方针。他的妻子也一直鼓励他。

公元1852年,此时的左宗棠已经四十岁了。他终于等到了一个让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军队来势汹汹,各地官府一时间被打的措手不及。左宗棠受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约,决定出山。

左宗棠不负众望,制定多条方针策略,最终打退了太平天国的军队,守住了长沙城。

后来,左宗棠平定湖南,打造湘军,在一众兵败的官员将领中显得鹤立鸡群,引起了咸丰帝和一些高官的关注。其中,就有曾国藩。

在曾国藩的保举下,左宗棠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四处转战,帮助清政府夺回被太平天国占据的江山。

接连的捷报令皇帝和慈禧喜不自胜,不断给左宗棠加官进爵,将他升为闽浙总督。

在平定陕西和甘肃一代的捻军叛乱之后,左宗棠成为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此时的他六十多岁了,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与一品权臣。朝廷上,能与他掰手腕的人,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后来他收复新疆,签订《伊犁条约》,抗击法国,屡屡立下大功。凭他的功绩,简直就是为大清续命。

公元1885年,左宗棠病逝。朝廷上下一片哀悼,慈禧也伤心不已。

为了歌颂他的功绩,朝廷需要为他评定一个谥号,这无可异议。但是具体起什么谥号,大臣们对此感到十分棘手。

谥号难定,终是文襄

谥号是为了给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准备的,其中包括皇帝、诸侯、大臣等。普通官员和百姓是没资格的。

它是根据此人生前的事迹来制定的,同时代表了后世对这个人的评价。既然是评价那就有好有坏,一般来说无法更改。

谥号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是“文”或者“武”,由大臣生前是文臣还是武将来决定。第二个字则看此人的具体功绩或者品质。

比如说明朝时期,众所周知的首辅张居正,谥号便是“文忠”。而赫赫有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谥号是“武毅”。

而左宗棠谥号难定的原因,就在于他实在是太全面了。左宗棠可以说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因此,慈禧和大臣们在第一个字上就犯了难。

在朝堂之上,慈禧太后看着下方站立的群臣,眼中有着悲伤的神色。她慢慢开口问道:“诸位爱卿认为,评定一个什么谥号才合适呢?”

群臣们心情沉重,无人应答。

这时,一位武将站了出来,高声道:“左公一生驰骋疆场,功绩卓越,微臣认为,应当以“武”开头!”

慈禧听此,摇了摇头,说道:“武可彰显其英勇,但不足以概括他的功绩。并且凸显不出他文治天下的能力与智慧。”

看着众臣为难的样子,慈禧认为,此事一时间也没有结果,便下令让他们这几日好好思索,将拟好的谥号写成折子,递给自己。

后来,群臣考虑到慈禧的意见,再加上武谥的种类比较少,而且左宗棠本人在生前热衷仕途,更渴望做一个治世文臣,便决定为他起一个文谥。

经过多日的苦思冥想,大臣们将四个谥号递给了慈禧。这四个谥号分别是文忠、文毅、文安与武勇,但慈禧都给否决了。

折子被驳回后,大臣们一筹莫展。他们担心,若是再确定不了一个令慈禧满意的谥号,就算不被治罪,也会给慈禧留下尸位素餐、学问浅薄等负面印象。

就在此时,负责此项事务的礼亲王召见了几位大臣,邀他们来府上一叙。在聊天之际,礼亲王说出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举荐军机大臣许庚身,让他拟定谥号,面见慈禧。众臣闻言,纷纷一喜。

许庚身做过宫中侍读、礼部侍郎,对礼法制度之类的事宜十分清晰,而且他很受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赏识,就算谥号不满意,也不至于受到责罚。

许庚身见到慈禧后,对她说道:“太后,微臣认为,左公一生,非一言能尽。臣斗胆,建议谥号为文襄!

慈禧听后,眼前一亮。她手指一动,示意许庚身说出理由。

许庚身侃侃而谈,他认为“文”字寓意左宗棠的经世致用之才。

而“襄”字,则指征战有功,为江山社稷驱除外敌,平定叛乱。“文襄”这个谥号用在左宗棠身上正合适。

慈溪认为这个谥号很好,但是心中仍有顾虑。她向许庚身问道:“文襄固好,可这个谥号的历史渊源是何?历朝历代可有获此谥号之人?”

这没有难倒许庚身。他向慈禧解释,“文襄”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和宋襄公的并称。

而且,明朝隆庆年间,首辅高拱便因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又结束了北方边境的战争局势,得此谥号。

慈溪听后,终于打消了顾虑。第二日在朝堂上,便确定了左宗棠的谥号“文襄”。大臣们听了,无不赞同。

文治武功,青史留名

左宗棠的谥号之所以如此难定,便是因为他文、武两方面都十分厉害。

在文治方面,左宗棠推动洋务运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军事工业,还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当时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左宗棠心怀热忱,想要自强救国。因此,他在见识到外国军舰的强大之后,心中发誓:一定要建造更先进的轮船。

这些只能靠自己,不能奢求外国人帮忙。左宗棠解决了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最终建立了福州船政局。

其次,是“武”这一方面。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收复了新疆地区。

19世纪70年代初,按照左宗棠的年纪来说,也该衣食无忧,颐养天年了。但此时新疆出现了问题。

一方面是外国军事头目占据新疆,另一方面是沙俄侵占伊利。

清朝廷派兵出击,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日本也出兵,令清朝疲于奔命。

这时的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员认为新疆地区偏远,物产贫瘠,失去之后对于朝廷影响不大,建议放弃新疆,专注海防。

而左宗棠认为,此时退让,更引沙俄与英国觊觎。而且祖宗基业若是拱手让人,必将遗臭万年,因此主张海防、塞防并重。

最终,朝廷同意了左宗棠的看法。然而国库空虚,军费需要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这令主张收复新疆的官员们苦恼不已,但左宗棠并未退缩。

左宗棠到处借钱,却多次碰壁。他只能上书朝廷,放下自己的面子,像块牛皮糖一样来回往户部跑。

朝廷受不了了,让户部给左宗棠拨了200万两白银,又令各省给他凑出来300万两。但这对于军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左宗棠深知军费对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四处求人。最终,他六年时间里借到了2000多万两白银。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徽商胡雪岩四处借款,为左宗棠筹措收复新疆所需的军饷,一共借到了将近1600两白银。

左宗棠在1876年抬棺出征,按照“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打过硬仗难仗,最终成功收复北疆和南疆,前后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左宗棠的前半生平庸无为,于是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后半生抓住机遇后,一飞冲天,从没有官身到成为封疆大吏,只用了十年时间。

总之,不被重用时不必自怨自艾,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机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顺... 清朝历史上有很多知名红颜,她们和帝王的爱情故事让无数人感动:皇太极钟爱海兰珠,顺治帝钟爱董鄂妃,康熙...
原创 刘... 三国时期,刘备刚刚起事的时候,带的都是北方士兵,有一天刘备把所有的士兵都叫在一起,说要考大家一道问题...
原创 古... 1998年,有一位真的勇士站在洪水滔天的九江大骂“王八蛋工程”、“豆腐渣工程”,从此,“豆腐渣工程”...
原创 清... 中国作为一个亚欧大陆腹地的国家,陆地边境线非常长。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边防问题都一直不容忽视。说到边...
原创 朱... 能逼着满清皇帝“钓鱼执法”的,估计非朱三太子莫属了,为了能抓住他,多尔衮、顺治、康熙把“君无戏言”都...
三国正史上,真正能够以一敌百的... 在那个烽火四起、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无数猛将成就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而其中,有四位武将更是被称作“...
审计之声丨弘毅之志 重任之道 弘毅之志 重任之道 遂宁市审计局 余璐 回顾中华民族的救亡与复兴之路,这是多少代人流血牺牲奋斗的结果...
原创 唐... 据说,国际足联已经认定,足球的发祥地就是中国,认定了中国古时的蹴鞠就是原始的足球。虽然祖宗阔不等于现...
原创 吕... 关羽,字云长。关羽的故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什么“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
原创 刘... 刘邦此人可了不得,他可是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在我国的古代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他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