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逼着满清皇帝“钓鱼执法”的,估计非朱三太子莫属了,为了能抓住他,多尔衮、顺治、康熙把“君无戏言”都扔进了垃圾堆,最后直到康熙末年,才终于除掉了心头大患!不过康熙杀掉的朱三太子,却是个和造反丝毫不搭边儿的顺民!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朱三太子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扑朔迷离,因为《明史》是满清王朝主持修订的,所以他们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崇祯后裔身份造反,所以把崇祯的儿子们基本都写成了“早夭”或者“不知所终”,但我们综合各种情况看,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后,他还在世的儿子大体上有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焕等人,其中后两人都曾被认为是“朱三太子”。
先说说满清高层对崇祯后裔的态度,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阴谋诡计”,多尔衮就声称: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顺治则承诺:首倡投诚,先来归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到了康熙祭拜明孝陵时,则更公开表态: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官职,裨其世守祀事。但实际情况却是皇帝靠得住,母猪会上树,他们这样说完全是为了钓鱼,然后把崇祯的儿子们杀干净以绝后患。
我们以朱慈烺为例来看看满清皇帝的虚伪。朱慈烺是崇祯皇帝的长子,也是正牌的皇太子,北京城破之后,李自成对他还不错,给他封了个“宋王”的爵位,然后带着他去打吴三桂。朱慈烺的运气也还可以,在李自成兵败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保住了性命,一路上挣扎着回到了北京城,并投奔了自己的外公周奎(崇祯皇后周氏的父亲)。
朱慈烺毕竟还是太年轻,根本不知道人心险恶,周奎为了讨好新主子,居然把这位皇太子外孙给献了出去,相关衙门的人不敢轻视,直接展开明朝时的锦衣卫士兵以及宫内的太监来辨认,结果大家众口一词认为这个人就是曾经的皇太子朱慈烺。最后这件事被奏报给了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到非常:终于有人上钩啦!他指鹿为马性说朱慈烺是假冒崇祯后人,把包括朱慈烺在内的相关人员全都杀了,然后重赏了周奎。
不得不说满清朝廷这种无耻手段还是比较有效果的,不少明朝宗室都落入了他们的圈套,但即便这样,那个神秘的令他们如坐针毡的朱三太子,还是没有踪影,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让他们紧张。根据资料现实,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全国各地造反的人,杨起隆、张念一、蔡寅、金和尚……这些造反者基本都自称朱三太子或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简直形成了“如果你和朱三太子没关系,你都不好意思造反”的局面。
对于满清朝廷来说,朱三太子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是魔咒是旗帜是造反号召力,必须予以灭杀。时间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这件事终于走了眉目。当时山东汶上县抓住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王士元,行迹十分可疑,经过初步审理后,王士元承认他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焕,并且讲述了自己的离奇遭遇。
朱慈焕和太子朱慈烺的遭遇前期基本相同,都是被李自成裹挟着去打吴三桂,但他比哥哥聪明多了,在乱军中逃得性命之后,改名王士元一路辗转跑到了浙江余姚,凭借着不俗的学识入赘到当地一胡姓人家,并且靠教书维持生活。天下间借用朱三太子名号造反的人此起彼伏,朱慈焕自然也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所以经常更换住址。
康熙四十四年,朱慈焕在宁波认识了一个秀才,这个秀才在言语中发掘朱慈焕的身份有蹊跷,就想着打朱慈焕身份的旗号造反,结果朱慈焕惊恐之下又开始跑路,结果最后还是被满清朝廷发现了踪迹最后在汶上县被抓,随后押解京师受审。朱慈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同时近似于哀求地说到: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但康熙皇帝是断断不肯认可他“朱三太子”名号的,所以张廷玉等主审人员奏报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这种论断十分符合康熙的心意,如果他认可了王士元的朱慈焕身份,就得按照自己的承诺养人家全家一辈子,并且还可能留下祸胎。现在好啦,只要把朱慈焕一家上下全杀了,自然就万事大吉。
朱慈焕全家就这样被灭门了,康熙皇帝也大大地颂了一口气,而打着朱三太子名义造反的事件,虽然又发生了几起,但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偃旗息鼓,让满清朝廷视为洪水猛兽的“朱三太子”,也慢慢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