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治时期。
其开国时改立三省六部,新设刑狱官司的举措
,在促进士大夫政治发展、推动封建官僚体系进一步演变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分权划归,重视人事考校,策论选举,是宋初政治最为显著的特征。
细分职能的各权事部门在开国初期,
曾经起到了巩固皇权,稳定政府的作用
,研究宋代官僚机构的新演变,对于今天的学者们来说,才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新设机构之中,审官院作为宋初朝廷考校人才的最高人事机构,伴随北宋王朝走过百余年岁月,其每一步的演化变动都与宋王朝的历史足迹形影相随。
欧阳修喻其为“天下抡材之府”,司马光称之为宦治要害。
对宋王朝来说如此重要的审官院制度,究竟是因何而起,又折射了怎样的政治内涵?
一、从“差遣”到“选审”:淳化初立,宋代审官院之擘始
审官院的制度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淳化初立,熙宁更名,元丰复归。
这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昭示着审官院如何在近百年宋史演变中,从重要的中央人事考校机构,到最终归权精简,回归吏部
。
其背后是宋朝分权政治的不断尝试,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士人们最早对公权“分权制衡”思想的思考与实践。
宋代审官院制度从何而来?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吏治传统,实行以科举选拔为基础的文官政治的国家,自古便有考核官员政绩,以决定升迁奖贬的传统。
从唐末五代开始,
中央六部中主管人事的吏部便有着一套完整的选任系统
,每一项工作都被精细到单一部门,从考核升迁到官员调配,都牢牢掌握在吏部官员及专门考校人员的手中。
官员以政绩决定升降,以工作成效观察是否胜任,是否需要更换职位,从而保证中央各部门的效率化运行,也保障了地方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
然而,
唐朝末年,宰相权力膨胀,皇权衰落
,相权通过中书门下等秘书机构直接干涉六部工作。
并将原本属于吏部的选课职能分权授予“使职”,即不属于中央六部,仅听从于秘书机构的下级官员。
吏部首脑直接统领这些秘书官,
以一套流程解决所有人事问题,不再专门区分考核、选调、升迁等职能。
这样的选官制度,导致中央的管理运行出现了极大不便,很多有重要作用的官职,都被胡乱拿来当作虚职或是头衔,被授予王公贵族,甚至一些常年戍边的武官。
吏部所属的官职,只剩品级,不见职能。
而宋朝的审官院制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面对旧制下考课院、差遣院导致“官强君弱”的困局,
宋朝全面更新考课制度,分散中书、吏部权力,建立磨勘京朝官院等新的基础人事考核机构
。
顾名思义,无论考课、考校亦或“磨勘”,虽名称多样,看似复杂,但其本质都是考核政绩,协调人士的政府机关。
此三类人事机关,多设置于地方、京兆,或是与基础的官僚机构并行,职能与前代类似,包括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人事调动,选拔能者担任职位;对接上级派遣官员;以及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定期进行考核等。
淳化四年正月(即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
中央政府取消原有的差遣院,与专门掌管都城及京兆官员政绩考核、人事变动的磨勘京朝官院合并;
三月,磨勘京朝官院正式更名为审官院,其职能范围进一步被固定,独立于吏部的人事考核机构——宋初审官院制度正式形成。
二、制度变化的伴随品:宋代审官院的发展至废除
在差遣院合并入磨勘院、且正式更名为审官院后不久,
审官院便被明确为专事考核言官御史,下级文官的京官考核机构
,担负少卿监以下六品至九品京朝官的考课功过与铨注新职两项任务。
此时审官院制度考察的关键词,是“京朝官”。京朝官,顾名思义,便是监督朝廷的在京言官,本身便身负监察地方,汇报中央,上传下达的职能。
而审官院便是“监察监察者之所”,
也就相当于是限制言官的又一道保险
。
到熙宁年间,即王安石变法前后的宋神宗年代,审官院被进一步细分为东院和西院,这次的审官院制度变化,与神宗时期的武官制度改革息息相关。
效仿前代专门为考校武官而设置的枢密院,
审官东院依旧负责中低级文官的考校
,而审官西院则分走一部分枢密院的职能,用于管理武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微调看似变动不大,但从整个宋代官员管理体系来看,却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在熙宁年间的这次微调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细节。
其一,
在于审官院东西二院职能的划分
。
古代讲究“南尊北卑,东首西次”,管理文官的东院从地位上来说,在西院之上,宋朝初年起便讲究“以文制武”的观点由此显现;
其二,
在审官西院开设之前,文官选调需要经过三个层级
,有负责高级官员的中书门下,有负责中低级官员的审官院,还有负责地方官员的流内铨。
但武官则只有两个等级,即大将由枢密院调遣,小的五官就由三班院管理,随着武官队伍的逐渐庞大,这样的管理体系已经无法对相关人员进行细致的管理。
审官西院的开设,使得武官权力在中央得到专门机构的统辖,与文官机构的选拔层级统一起来,更加便于管理。
这一改变为后来的“元丰改制”奠定了基础
,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宋政府机构冗杂,人员过多的弊病,在立朝初期就已经开始存在。
武官队伍的壮大,固然是选拔制度改进的结果,但也有大量恩荫入仕、杂流补官人士占据官位,导致武官行列日渐臃肿。
长此以往,机构进一步细化,人事日渐庞杂,
势必会造成决策上的缓慢与层层拥堵
。
而宋朝又是一个边患格外严重的朝代,外有辽、金、西夏乃至蒙古等势力虎视眈眈。
宋朝统治者及上层官僚们也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元丰三年前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制度改革就此开始。
此时,距离1070年审官院名称微调刚好过去10年时间。
以苏颂等人为首的官员提出,如今机构庞杂,冗官冗费,
是前代帝王为制衡中央,分散六部权力而导致的积弊。
例如审官院成立之初,便是分走了中书门下与吏部对接的人事职能,西院的权力也来自于兵部、吏部二部。
言官御史们纷纷上书,在改制中各抒己见
,宋神宗与大臣们探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回归旧有六部,裁撤多余机构,收紧中央权力。
直接在吏部分设“四选”,取消吏部之外的审官机构。
元丰五年,新的官制实施,
审官院制度也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
三、权力制衡的尝试:宋代审官院制度背后的现实原因
终结了审官院制度的元丰改制是宋神宗执政期间,
宋朝重要的一次政治尝试
。
虽不如王安石变法那么有名,但元丰改制的确取得了应有的积极影响:裁撤多余机构,归纳中央权力,终结了持续近百年的审官、审刑院制度。
从审官院制度的变化发展中,要想理解审官院制度变化背后的现实意义,
我们就要关注其制度变化的重要关键词,即“分权制衡”。
作为宋朝官制的重要尝试,审官院制度的本质便是发乎于中央六部、乃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制衡。
无论是为分散中书门下专权而产生的建立初衷,还是最终弱化相权、导致审官院制度消失的元丰改制,
其本质都是中央集权国家的政府上层一次关于分权制衡的尝试
。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是中国官僚政治中永恒难避的主题。
自古以来,吏部便被誉为六部之首,其掌握的人事选任,被司马光誉为是“国之致治在审官,官之得人在于选士”。
汉朝、魏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最终的乱局是人情官场的典型产物
,隋唐时期,门阀实力依旧强大,士人保举盛行,地方军阀收揽门客,为祸一方。
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教训,在权力分散与制衡上多有尝试,对监察谏议,人事选拔,军事调配,财权银两等等方面都单独设置监管机关,或是独立的外附机构。
这样的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
且完善了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某种意义上来说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经验。
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宋朝灭亡的祸根。各个机构层层套叠,处事缓慢,且这些外设的监管机构并不能保证自身的完全纯洁性,腐败发生的可能反而大大增加。
因此,尽管经历数次改革,
但行至暮年的北宋王朝依旧无力回天
。
结语
审官院作为北宋前期特有的官员管理机构,其产生与发展承前启后,演进过程更与宋朝官僚机构的改革息息相关。
从审官院制度中,
我们能够看到宋朝官员们敢于改制常识的创造性精神
。同时,机构繁杂导致的国力衰败、官僚主义带来的危害,也值得我们在今日机构管理的一些问题上以史为鉴,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