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版统编本历史教科书删除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理由是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对历史发展无关紧要,如王景、杜诗、范缜、王充、董宣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根本是后人虚构,纯属子虚乌有,如扁鹊、屈原等等。
屈原可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现在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的习俗不就为纪念屈原而来吗?
近年来,关于屈原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更是把屈原的知名度普及推广到每一个社会阶层。
其中比较火的有1986年港台版的《屈原》,该剧由郑少秋饰演屈原。
2012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2017年电视剧《思美人》等剧也均有屈原形象出现。
当然,提屈原,就不可不提一个人——中国现代文坛旗手之一郭沫若。
郭沫若一生热爱屈原、学习屈原,研究屈原,在作品中表现屈原。他说:“屈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小时候就爱读他的作品”。他在诗中怀着崇敬和惋惜的心情吟叹道“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
有人因此说,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最受郭沫若爱戴的诗人是屈原;在中国现代文坛,最受屈原影响的诗人是郭沫若。
1942年4月,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获得极大成功。
该剧后来曾被外国剧作家改编、搬以国外演出,都非常叫座。
这部作品因此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实际上,自晚清以来,廖平、胡适等诸多学者就开始对《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持怀疑态度,认为《离骚》的作者未必是“屈原”。甚至认为,“屈原”未必存在。
据《史记》所载及后世学者们考证,屈原是楚国的宗室,却遭楚怀王放逐,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作有《离骚》《哀郢》《天问》等文。
但廖季平在他的《楚辞新解》、《楚辞新义》两文中提出,人们目所能及的关于屈原的史料,几乎全部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而在现存百家著作,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的等先秦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而《屈原贾生列传》矛盾之处甚多,以至被怀疑是司马迁或后人拼合、杜撰之作。比如说,《屈原列传》少叙事,多议论,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不单单是屈贾二人合传,简直是屈、贾、司马三人合传了,传记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再次,《屈贾列传》中写贾谊之孙贾嘉“至孝昭时,列为九卿”,以司马迁的年龄,根本无法看到贾嘉官至九卿,更不会事先知道昭帝的谥号。可见,在司马迁之后,有人对《屈贾列传》进行了补写或篡改。
在廖平研究的基础上,胡适直言“《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
胡适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会生在秦汉以前。他说,屈原的故事历来为正史所不齿,楚国及春秋战国的典籍均不见记载,直到汉代忍辱著书的司马迁首次将屈原的传说编入《史记》,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屈原的“露才扬己”,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他更是只字不提。后世将屈原的形象理想化与圣洁化,说屈原流放后忧国忧民,抱石投江以身殉国,是附应了当时“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朝,于是端午祭日和龙舟竞水等风俗也应运而生。因此,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胡适断言:“但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
如果说屈原是史无其人,那么《离骚》是谁的作品呢?
廖平认为,《离骚》的作者是秦朝方士,是写给秦始皇的“仙真人诗”,目的是满足始皇长寿、成仙的想象。
廖平举例说,《离骚》前几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予曰正则兮,字予曰灵均”,其实是追述秦国历史——秦先祖为“高阳氏”;始皇名“政”,“正则”即其化名。
廖平还提出,《楚辞》是《诗经》的旁系,说的是所谓“天学神鬼事”,与“道家别为一派”,宣扬的是道家思想。
胡适则认为,《楚辞》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汉朝的老学究”,他们把当时盛行的“‘君臣大义’读到《楚辞》里去,并捏造出一个“儒教化”的屈原形象,将之作为忠臣的代表……”。屈原故事是“宣帝时人”补《史记》,“七拼八凑”“塞进《史记》”的。
在廖、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学者对屈原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从而得出了否定其存在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离骚》原作者为淮南王刘安,其谋反自杀后,著作权被刘向、刘歆父子给了“屈原”;有学者认为,屈原是贾谊伪造的人物,意在抒写自己的“冤屈”;还有学者认为,《离骚》表达的不是屈原或其他特定人物的个人情感,而是“经过古代多数诗人之手,一点一点地加工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歌谣”;等等。
对于众多质疑,郭沫若在创作话剧《屈原》之前,就着力研究屈原,目的是要通过捍卫屈原而捍卫中华民族的光荣的民族精神。
郭沫若认为,屈原是战国后期人,汉朝人去古未远,其记载具有可信性。汉朝人多言屈原创作《离骚》,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报任安书》、刘向《新序?节士》、班固《汉书?贾谊传》《离骚赞序》、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刘向整理编辑了《楚辞》。班固、贾逵、马融等都为《楚辞》作过注,即可证明屈原其人为真。另外,历代学者说起“楚辞”,是表述屈原创造了一种名为“楚辞体”(也称“骚体”)的诗歌,而非作品名。屈原也因此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郭沫若考证出流传下的屈原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郭沫若深情地称赞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继郭沫若之后,《中国文学史》作者龚鹏程称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主编胡乔木也称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郭沫若应该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不足四十年,历史教科书编写组便以“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即认为屈原为虚构的历史人物”为由,把屈原的真实性彻底否定,并删除出了中学课本。
最后,还是用一句屈原的话来结束本文吧——“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