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又名阳明老师,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王守仁不仅将“新学”发扬光大,还平定了宁王朱辰浩的叛乱,可谓文武双全。明穆宗称赞王守仁“肩负大义,能拨乱反正,运筹帷幄,平定百姓”。然而,王守仁的后人不但没有继承阳明老师的才华,而且在品德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关于继承爵位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 新建博已关闭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辰浩发动叛乱。时任赣南巡抚王守仁派兵平息叛乱,短时间内结束了叛乱。然而,对自己的功绩欣喜若狂的明武宗却对此并不高兴,因为他未能在战场上生擒朱辰濠。结果,王守仁镇压叛乱的努力并没有受到任何嘉奖。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病逝,新即位的嘉靖皇帝才下旨,封王守仁为新建伯。
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病重,辞去朝廷职务。朝廷未下命令,他便辞官回国。结果,他在途中病逝,享年57岁。 王守仁死后,桂锷写下“擅离职守”,然后建议“免追伯爵封信,以禁止邪教,正人心”。嘉靖帝也很生气,竟然同意了桂锷的建议,“下旨停止世袭是行不通的”。
2、明穆宗续印
隆庆元年(1567年),朝中不少大臣都称赞王守仁对皇帝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明穆宗皇帝下旨嘉奖已去世近四十年的王守仁,“追赠新侯,谥文成”。次年,明穆宗再次颁布圣旨,允许王守仁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新建勃爵位。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的儿子王正毅就成为了第二个新建薄。原来,王守仁晚年有一个儿子。 “他晚年生下亿万子嗣,却两岁就成了孤儿。”
从王正毅开始,王氏家族从文学转向武术。任前蜀右军刺史,万历五年病逝。此后,新建博的爵位由王守仁的孙子、王正毅的儿子王承勋继承。王成勋曾任前蜀前军都督,后调任南京,任曹江统筹卫、提督。更重要的是,王成勋“督漕二十年”。然而,王成勋死后,围绕新建伯爵的爵位,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争夺。
3. 后代夺取头衔
原来,王成勋的长子名叫王献贤,但没有子嗣,所以王献贤打算收养弟弟王献达的儿子王业宏作为继承人。然而,王显达的妻子说:“我没有孩子,所以爵位传给我的丈夫。从父亲到儿子,爵位去哪里呢?”王显达听后非常生气,“因为他养儿育女的事业很好,可以成为他的皇后。”王献贤还没来得及继承皇位就病逝了。后来王承勋病逝,引发了头衔之争!王先进的养子王业勋自知自己没有优势,于是推出了王先通。
这个王宪通是王承勋的侄子,他和王承勋的血缘关系自然不如王业宏(王承勋的孙子)。但王显同的支持者王业勋在朝堂上有人,因此纠纷持续了数十年。崇祯年间,因王业勋的兄长王业豪任都督,“主事恐违业豪,遂立他为继承人”。王野弘十分愤怒,试图带着奏折闯入皇宫,但未能自杀。然而王宪通只当了四年伯爵,就被李自成杀死了。王守仁一生淡泊名利,但他的子孙却为了爵位,吃尽了鲜血。他的家人就像敌人一样,这实在是对他祖先的侮辱。
参考资料: 1.《明史》; 2.《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