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风雨飘摇。尽管当时进行了小规模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清政府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四大名臣掀起的洋务运动没有拯救清政府败落的命运。
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省合肥人,出生于1823年,有人称呼他“中堂”,洋务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少年时期勤敏好学,很是聪慧,
后遇到恩师曾国藩,在其影响下渐渐成长为晚清著名的重臣之一。
在文学上,李鸿章远不及曾国潘,但是对后代的影响上,他比曾国
藩
的影响更大更深远。李鸿章认为清朝太穷,应该先富起来之后才能强大,这种态度促使他创办企业,振兴经济,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又开始创办军舰、军队,这些是他思想先进之处。
洋务运动意义非凡,通过洋务运动,近现代的大门开辟了一个口子,国人开始慢慢转变思想,思考国家命运。
最后洋务运动虽然失败,可是它带来的影响深远,很多企业的成立并没有因为运动的停止而停止,
为后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清政府已经遭受了两次重创,两次鸦片战争,再之后又是内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斗争中,等战争结束,曾国
藩
担心自己功高盖主就决定把当时的湘军遣散,但是李鸿章认为不必要,他认为留着湘军还有大用,果然后来在镇压捻军的时候,这支军队又派上了用场
。可见他深谋远虑,有长远的时髦的眼光看问题。
在外交上面,李鸿章也是一把好手
,虽说当时的情况下,他被迫签订了一些丧权辱国的合约,但是后世不少人认为如果不是李鸿章杰出的外交能力,派其他大臣去谈判的话,清政府可能会丧失更多的主权。李鸿章去谈判之前明白他这一去有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做人,历史可能会将他钉在耻辱柱上直到世世代代,
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去谈判了。
1894年,北洋水师的战败对李鸿章的打击很大,马关条约后,他的心里一直充满了愤怒。
还发誓说一辈子都不会再去日本,对日本痛恨到了极点。
主动到国外学习
洋务运动失败后李鸿章痛定思痛,深切的反省了他自己的不足之处,除了国家风雨飘摇的大环境,自身创办的水军兵器不足,军备不足,甚至他自己领导力眼界也不足,
于是在1896年,主动请缨要去国外取经。
1896年,李鸿章开启了欧美的旅程。八国联军铁蹄践踏过我国的土地,李鸿章就自发的去学习别人。他一个古稀之年的老者,踏上了异国的旅途。他拜访别人的领导者,
去参观别人的工厂,学习别人的技术。
李鸿章去过德国后又去了英国,当时英国的造船术、造枪炮的能力让他大为观止,
英国的军械之强让他深切感到自己国家的国力不足,就是想用他们的机械,都承担不起这笔军事费用。
李鸿章到了美国后,看到了美国高楼林立,经济繁华,纽约的人听说来了个清朝的高官,都挤着赶着要看热闹。
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显得另类、神秘。
美国人很热情,对他很客气,李鸿章当时象征着最古老的国家,神秘、尊贵,也许已经不再时髦,赶不上时代,但是看着很有新鲜感。
对于李鸿章来说,最具新鲜感的感受来自于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他看到美国的高楼大厦,特别的好奇。
他从没有见过如此高的楼,就是故宫也没见这样高,
于是就问:“这么高有多少层高啊?有20层吗?”
记者们听着觉得有趣,就问他你都没见过这么高的楼?
李鸿章心里尴尬,嘴巴上也承认了清政府建造不出这么高的楼,就算是建出来,恐怕也难保不会塌。离开美国的李鸿章后来又经过加拿大等地。
辗转到了日本的时候,因为要换船,他固执的就是不肯上岸,
最终没办法还是搭了木板让他从上面颤巍巍的过去。
李鸿章从国外回来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英雄见过世面后一定感慨万千,一定还想大展雄风,只是苍天不会借给任何人五百年。李鸿章在1901年的时候去世,年纪为79。
无论历史后人怎么评价李鸿章的生平所为,他的功绩都会被历史真实的铭记,相信后人会给他一个中肯的评价。
结语
李鸿章也好,曾国藩也罢,他们作为晚清重臣也是功臣为当时的清政府卖命出力,作为大臣竭尽所力,为国家人民算是鞠躬尽瘁。但是当时的大环境和他们自身的眼界都决定不了清朝衰退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