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出现,到了宋朝已经趋于完善,并且也成为了现代的普遍选拔制度,可以说科举制度在选拔制度上是最具代表性的。
科举考试是宋代重要的选拔制度,那么必然与宋代的士人息息相关,而士人风气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比如说科举制度中的“制科”。
史料记载“制科”是科举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关于“制科”的评价却是“地位虽高,却从未兴旺过:朝廷时置时罢,几经周折;士子敬而远之,应试者寡。”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制科”在宋代的科举制度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可是与之相反的却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追捧,反而是避而远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制科”的特殊性。
首先“制科”是地位非常高的科考,那么就代表着通过“制科”考试会非常困难,那么就会造成形式人员减少的情况,再者就是“制科”在整个宋朝来看并不是十分受重视,根据史料记载来看,仅仅是在宋仁宗朝时期“制科”才算得上受重视。
科举制度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科举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社会选拔的公平性,很多的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跃迁,但是“制科”的风险相对较大,所以难免不受人追捧。
那么为什么“制科”这么不受欢迎,宋仁宗还是这么重视“制科”呢?
首先就是因为“制科”对宋仁宗朝有利,因此以下就将从“制科”在宋仁宗朝的设置及“制科”对宋仁宗朝的影响和意义入手,探究“制科”与士风的关系。
一、宋代制科在宋仁宗朝时期颇受朝廷重视的现象探究
史料中明确的记载了天圣七年,宋仁宗出台了第一份的制科文书,在这份文书中详细的记载了宋仁宗朝对于制科的考试科目,考试的程序等等内容。
在《宋代制科考略》中记载为“仁宗天圣七年闰二月,夏竦等请复制科……
置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典坟达于教化……又置高蹈丘园,沉论草泽,茂才异等三科;是为天圣九科。此后历二世,四十余年,制科从末罢废。”
从这就可以看出,宋仁宗朝制科的考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考试的科目众多,二是考试延续的周期非常长,从这里也能看出宋仁宗对于制科考试的看重。
上述提到制科虽然地位很高,但是参与考试的人却非常少,这正是因为制科不仅考试的科目多,内容难之外,还有就是制科的录取率非常的低
,
史料记载为“每三四岁一举,所得不过一二人而已。”
所以说制科的考试周期非常的长,需要三到四年才能举行一次,而且录取率也就一两个人,这样的严格选拔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说参与的人自然就会减少。
但是仅仅依靠录取率和参试人数来判断制科是不准确的,毕竟制科设置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朝廷选拔顶尖人才,所谓顶尖人才必然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在册记载的也就只有十几人通过了制科考试。
不过制科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出了很强的士风,凡是记载通过制科考试的人,其后来的发展中都成为了有所建树的人,因此制科考试在宋仁宗朝受重视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制科考试选拔出来的都是精英。
再者宋仁宗朝制科受重视的原因还有日益增加的参试人数,参试人
不断
增加必然与待遇有很大的关系。
在宋仁宗朝制科通过人员他们的生活补贴是非常优厚的,制科的定位是高端的人才选拔,那么选出来的人必然会受到朝廷的重视,同时作为难度最大的科举考试,制科的待遇必然也是最好的,所以优厚的待遇还是吸引了很多的人参与竞争。
再有就是一到通过制科考试就会受到重用,这对于很多应试人员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且制科很容易受到推举,如此一来对于仕途就更加有利了。
最后就是制科考试更加增加荣誉感,尤其是对于大家族来说制科考试所带来的荣誉感更是不可比拟的,所以说在这些条件的加持下,即便制科的考试非常难,而且也并非最流行的选拔模式,但是宋仁宗朝时期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二、制科在宋仁宗朝时期对朝廷士风丕变有着重要影响
世风丕变在宋仁宗朝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宋史》记载“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傥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
很多人认为就认为造成了宋代世风丕变的因素中制科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毕竟制科在整个科举制度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况。
首先上述提到的制科会带有极大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就会使得很多人为了名利而趋之若鹜
,正所谓鸟为食死,人为利亡,所以说很多人并没有足以匹配的能力,但是却为了得到一个美名而选择制科,这对于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而且也会带来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
再有
制科考试中有议政才能这项考核,也就是说需要应试者提出自己的政治观念,可是在这种时候难免会出现有些人为了突出自己而言辞过激,出现很多“争论国政之长短”的情况
,这对于士风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影响。
所以说在宋仁宗朝时期制科经历了一个小高潮,但是对于整个宋代的政治来说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士风丕变就是其中之一,制科带来的名利非常具有诱惑性,很多人为了得到这样的名利就会破坏掉制科的初衷,最后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士人风气。
三、制科在宋仁宗朝时期受到重视的作用及影响探究
尽管制科带来了些许的负面影响,但是制科对于宋朝的意义和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有官者举贤良方正,无官者举茂材异等”的出现,举贤良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举茂材异则是对当时的布衣精神有些极大的作用,这两点也就是制科对于宋朝最大的影响。
首先“有官者举贤良方正”这里的举贤良其实并不是宋代独有,要在此前就已经有了,比如说最早期的社会选举方式就是举孝廉,其实举贤良就很大程度是举孝廉的一种。
而这里的“有官者”就是说对应试者是有资格要求的,“内外职官,前资见
任
,黄衣草泽人”,由此可见这种方式在一些特定的时期是有特殊要求的。
比如说“所举贤良方正,应已贴官职及任转运使者,不在举限。”
这是真宗咸平四年时发布的召令,所以说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是有要求的,仅对特定的官员开放。
而“无官者举茂材异等”则是对布衣而言,所谓布衣指的就是平民百姓,他们一般都是没有士族背景的人物,这些人胸怀鸿鹄之志,一心只求做出一番成就。
但是这类人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追求自由和独立,比如说陶渊明这类人物,因此宋仁宗也非常重视这类人,并且非常想要为这类人入仕创造条件。
比如说《戒谕郡国举贤良诏》中记载“其令郡国搜举贤良,助朕不逮。至于蒿莱岩石之间,深藏而不市者,亦宜以厚礼聘之。且告朕之意回:‘与其乐于畎亩,曷若推其泽于天下哉!半禄厚爵,非汝而谁居乎?’”。
从这就可以看出宋朝朝廷对于人才也是求贤若渴,而且因为对人才的渴望使得很多布衣之人有了入仕的途径,也有了发挥才能的途径,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而且对于布衣之人来说制科的考试内容相对应地实行了举茂材异,并不注重举贤良的直言极谏,而史料记载“举茂材异”的内容为“高蹈邱园、沉沦草泽、茂才异”也就是说对于他们开设了更适合他们的考试内容,做到了专人专用。
从这两点特殊的制科考试来看也能看出,制科考试在科举考试普适性的公平之上又加设了更加细化的分化,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用的考试内容,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实现公平性,又可以选拔出更加细化的人才,能够专人专才。
制科考试对于宋朝来说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宋朝通过制科考试选中的人也都有很大的成就,为宋朝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再者制科也更加丰富和完善了科举制度。
所以说制科对于士风的影响也在于此,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负面的影响,但是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朝廷需要政治人才时可以针对性的举贤良方正,在布衣阶层又可以举茂才异等,真正的达到了科举制度最大化利用
。
参考文献
《宋代制举考略》聂崇岐
《宋会要辑稿》徐松辑
《宋代书判拔萃科举》曹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