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对日本来说不算是昏招,美国要求日本退回到1931年的边界,不拿下珍珠港更没法打下去了。珍珠港位于太平洋偏东地区,在上世纪40年代云集了美国大部分的海军力量,包括各种战舰50多艘、战机450多架,拥有完善的船坞系统和武器弹药、燃料储备设施,可以说是集中了美海军大部分资源的战略基地。
珍珠港距离日本3000多海里,距离东南亚的菲律宾稍远一点,美国将这里建成战略基地就是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远离日本有利于舰队安全,也能警告日本的舰队不要轻举离开本土南下。菲律宾当时是美国的殖民地,而整个东南亚都被欧美列强瓜分完毕,由于1940年法国被德国击败之后,日军迅速接管了法属越南地区,招致美英等国的不满,它们更希望日本尽快北上入侵苏联,随即开始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橡胶、钢铁、棉花等战略物资。
(当时的日本虽然有一定工业基础,但原材料基本都要进口)
东南亚大致被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瓜分,法国、荷兰在1940年被德国占领,因此它们的殖民地陷入无主状态。此外,英国面临德国的巨大压力,将海外殖民地的绝大部分军事力量调回本土,驻守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殖民地的军队只有不到10万人,而且掺杂了很多在当地招募的土著军队,仅有的200多架飞机也都是老旧的双翼机。一言以蔽之,1940~1941年的东南亚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日本人认为,此时正是南下夺取东南亚这块宝地千载难逢的机会。
(新加坡的英军不堪一击)
美国也看到了日本的小心思,料定它不会按照自己的剧本,在中国拿到好处后北上进攻苏联,而更有可能南下夺取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地,届时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也很难独善其身,再者说,美国也对无主的东南亚有野心,不可能允许日本到这里来。
(1941年12月的形式图)
因此,美国国务卿赫尔强硬地要求日本退回到1931年之前的边界内,这意味着日本要放弃自918事变以来,所摄取的所有土地和特权,当时的日本首相
近卫文麿
深知日本军方不可能答应这种苛刻的条件,他只能寄希望于外交谈判,尽可能为日本争取有利条件,也就是说他本人是不希望招惹美国的。
(垂头丧气的就是近卫文麿)
美国国务卿赫尔是个非常强硬的人,他提出4条要求,第一:尊重所有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第二:支持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第三:支持平等,尤其是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第四:不变更太平洋地区的现状,除非用和平手段(
这等于是为美国接管东南亚创造了条件,日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平地获得东南亚土地,但美国有这个能力
)。
(对于日本来说军事扩张并不难)
这四条都是针对日本军事扩张的,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就意味着要从中国和法属越南撤军、商业机会均等就意味着允许美国援助重庆、不改变太平洋现状意味着不能向东南亚扩张,如果日本照做了,它就会回到1931年9月之前的状态,扩张成性的日本怎会接受呢?
当时的陆军大臣
东条英机
和海军军令部长
永野修身
,一致地认为应该尽快对美国采取措施(战争),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谈判,他们认为自己的盟友德国在欧洲做大,美国虽然强大,却也无法同时打赢欧洲和亚洲两场战争。
(永野修身认为,日本储存的燃料正在高速消耗,拖得越久就越不利)
日本夺取东南亚的唯一绊脚石就是美国,而消灭了珍珠港内的美军就能搬开这个绊脚石,哪怕只是争取一定的时间也是值得的,东南亚有丰富的橡胶(电子设备必需品)、石油(决定持续作战能力)、钢铁(决定军队装备水平)和大米(日本当时最缺的物资),对于已经占领越南地区的日军来说,简直唾手可得,日军只需要几个月时间就能抢占这些资源。
(背后就是至关重要的油田)
当时的日本航空部队经常从南越机场出发,空袭马来亚和新加坡,海军为进攻部队提供补给也不在话下,日军有信心在几个月内占领东南亚。抢到资源能迅速壮大实力,继而获得与美国谈判的筹码,逼着它承认日本占据东南亚的既定事实,简单来讲,日本不怕美国卷入战争,它自信的认为只要获得了东南亚的资源,自己就有实力与美国对抗,当然这只是日本一小部分人的想法,清醒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山本五十六。
山本不仅留学美国,还担任多年的驻美国武官,美国的工业实力、军事实力他了如指掌,因此他深知即使夺取东南亚的资源,日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与美国比肩的工业实力,一但两国陷入持久战日本毫无胜算。
(接到谈判破裂的消息后日本飞行员才敢出发)
因此,山本寄希望于美日最后的谈判,他时刻与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沟通,及时获取谈判结果,要求南云忠一在没有获得攻击命令之前不得妄动。但美国要求日本吐出侵略成果的决心坚定不移,谈判毫无悬念地破裂了,箭在弦上的山本只能下达攻击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