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章姓名人有好多个,并且他们每一个都对当时和未来的历史做出了重要的影响。像国学大家章太炎、政治家章伯钧,以及今天我们要讲的教育家章士钊。
而章士钊不仅是在近代史上对中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且和我们的领袖毛主席有着那么一段堪称美谈的故事。
章士钊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由于当时的社会西方学术思想已经开始在中国流传,接受到西方思想的章士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国留学。
因此他骨子里虽然是中国传统儒家文人的作风,但是却能接受学习新鲜事物,对于当时教育和革命的发展有着自己深刻的考量。
1911年武昌革命胜利后,章士钊受邀主办《民立报》,这对当时的章士钊来说是极合适的。随后在北洋政府期间任职国民教育总长,对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
1918年,当时的毛泽东还是初出茅庐的青涩样子,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他接受了杨昌济的邀请,组织湖南省青年赴欧洲进行勤工俭学,为之后中国社会的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但是当时的毛泽东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这件事,在经过他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
因此就求助于章士钊,本身就有着出国留学经历的章士钊听说后是大力赞成,他认为仅仅靠他们这些人在中国本土进行教育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一起努力。
于是章士钊立刻组织上海各界人士进行募捐,最终筹集了两万银圆的学费交给了毛泽东。
此时的章士钊并没有太过于在意这件事,毕竟当时他做了好多这种为国为民的事情。因此当时的章士钊完全没有想到这件事为他晚年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那个时代,两万银圆是一笔庞大的金额,因此毛泽东将它们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支持湖南青年赴欧洲留学,另一部分则用于革命经费。
可以说毛泽东的起势和章士钊有着不可或缺的缘故,因此毛泽东对于章士钊一直是持有深深的感激之情,1945年重庆谈判之际,毛泽东曾经私下里同章士钊探讨国共双方的前途以及中国未来的走向,在此期间就明确表示对章士钊的感谢。
而这时的章士钊并没有在意这件事,而是强烈的建议毛泽东快点离开重庆,
因为他清晰地知道蒋介石并不是真心想要和平。
建国后的章士钊一直奔波忙碌于共和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为新中国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就是这么一个能力、地位、品行都非常突出的人物,在晚年却面临着穷困潦倒,可能因为他一直生活简朴,收入根本就不够家庭的支出。
当时这件事情被毛主席得知,因为前面我们讲毛主席对章士钊是很感激的,但是又不能直接送钱给他,文人的傲骨在什么时代什么时间都是存在的。
于是毛主席想到了通过“还债”的方式来接济章士钊。
1961年的一次会议中,毛主席曾对章士钊提到:
当时你资助我两万元,从今年开始我每一年从我的稿费中拿出两千元来还你的账,一共十年还清
。
章士钊一听后起初是严词拒绝的,提到当时那个钱并不全是他出的,那是大家募集的,而且是用于有志青年出国留学的,并不是单纯给主席个人的,所以说这个钱他不能要。
但是主席说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任何一个有功于她们都人,所以这个钱并不是我毛泽东给你,而党和人民对你章士钊的一些心意,
听到这章士钊最终也只好接受了。
就这样,从1961年的大年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1971年,连续十年毛主席不间断地给章士钊送钱,名为“还债”,实为报答当日的恩情。
事情到这还不算结束,1971年的时候毛主席意识到十年的还钱已经结束了,但是还不想就此停止,于是告诉章士钊从今年开始我要还你利息了,
还在病床上章士钊听闻后泪流满面,大为感动。
1973年,为中国教育事业奔波一生的章士钊还是倒在了前进的路上。晚年的章士钊不仅忙碌于教育,还期盼着中国的统一大业,奔波于香港、台湾的回归,最终却功未竟身先死,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