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学生进步社团,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们伴随着学校的演变历程而不断发展。从1937年秋至1941年春,是社团的兴起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尽管战事不断,但联大的学子们依然坚守精神领地,校园内的课余活动并没有因为时局艰难而沉寂。相反,他们积极组织各类社团,如文学社团、话剧社团、歌咏社团和体育社团等,通过壁报、演讲和其他集会等形式,宣传抗战、追求民主,展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然而,随着战事的加剧,学生社团也经历了受挫与沉潜的阶段(1941年春—1943年秋)。在这个阶段,社团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学子们并没有放弃,他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同时也为抗战胜利后的民族复兴积蓄力量。
到了1943年秋至1946年夏,随着战事的逐渐平息,学生社团也迎来了复兴与消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团的活动逐渐恢复了正常,学子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种社团活动中。他们通过组织各种集会、演讲、演出等活动,宣传抗战胜利后的民族复兴大业,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做好了准备。
学生进步社团简介
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进步社团分支众多,各具特色:
一、学术与时事类社团
二、文艺类社团
冬青文艺社:由群社文艺小组发展演变而来,即便在白色恐怖之下,也依然勉力维持,社员们埋头研究和写作,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
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文聚社、新诗社:这些社团都是文学爱好者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交流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的真谛。
联大话剧团:该社团致力于话剧表演和艺术创作,通过排演各种经典和现代话剧,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三、体育类社团
悠悠体育会:这些体育类社团不仅强健了学子的体魄,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这些社团成为了学子们释放压力、振奋精神的重要场所。
四、壁报类社团
这些壁报类社团通过制作和发布壁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宣传抗战。在抗战时期,壁报成为了学生们表达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西南联大的壁报始于1939年秋季工学院的《引擎》和《熔炉》。到1945年,联大的学生壁报发展到了四十余个。正如一位记者在1940年6月2日《救亡日报》上所说:“凡是注意西南联大的人,一定会注意到它的‘壁报文化’……这种‘壁报文化’是西南联大所独有的。”
校友李钟湘回忆:“在当时的环境,办杂志、办报纸,因为纸张贵、印刷费高,不是件容易事,倒不如出份壁报,较为简单。”壁报的内容,往往有国际国内的时事热点、对日抗战的方方面面、民主运动的各种观点、学校教育的种种见解。一次,壁报上贴出了一幅漫画,内容为:一把梯子,梯子脚下垫着《新世训》《新原人》等名著。冯友兰爬在梯子上,翘着很长的胡子,回过头来向学生招手,但学生却站在那里不动。冯友兰闻此壁报,亲自前往参观,对旁边一同观看的人说:“画得很像!”
1944年5月,联大各壁报负责人举行了一次联席会议。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成立西南联大壁报协会,并推举《文艺》《生活》《耕耘》三家壁报为常委。
壁报协会成立不久,时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并与随行的战时情报局太平洋分局局长拉铁摩尔等一起到访联大。为了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壁报协会制作了高2丈、长4丈的巨幅中英文大字壁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统治,申明对国事的意见,并把联大学生致罗斯福的信函面交华莱士。拉铁摩尔把大壁报拍摄下来后刊登在了美国的报刊上,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反响。
五、其他类社团
学生自治会: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学生自治会在维护学生权益、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联大高声唱歌咏队
高声唱歌咏队:这是一个歌咏社团,成员们通过排练和演出各种抗战歌曲,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抗战胜利后,该社团还成为了“大家唱”歌咏队的基础。
西南联大的学生进步社团,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更成为了他们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重要载体。在社团的活动中,学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这些经历和实践,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时,依然能够感受到西南联大学子那份坚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而那些曾经活跃在校园中的进步社团,也成为了那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