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67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秦朝之后,世人对“大一统”观念十分看重,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每一位君王都把统一全国作为自己的目标,“皇权天授,四海宇内”的观念深入人心。
秦朝之后,西汉王朝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高祖刘邦始终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施行何种国家体制,如何才能确保刘氏的江山不易手他人,需要高祖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中做出抉择。
而历史告诉我们,高祖显然并没有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而且险些亡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以解决。
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王朝刚刚建立起来,还有一些残余势力没有被完全铲除,尤其是那些拥立前朝的人,时刻都在等待这个初创王朝露出破绽。
随时都有大厦将倾的风险,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高祖刘邦是怎样做出抉择的呢?做出选择之后,对于西汉王朝的命运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国家体制的抉择
1、现实境况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登基,标志着维系了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分封制度的瓦解,秦始皇选用了郡县制治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初创的西汉王朝,与秦朝的建立还是有很大不同,如果说秦朝是依靠武力消灭六国,那么西汉则是联络群雄,共同伐秦,这两种方式可以说是完全相反,刘邦更多地是靠拉拢盟友来逐步建立自己的基业的。
2、分封稳住人心
既然是盟友的关系,那么自然要给予好处,刘邦通过分封的方式来拉拢人心,手底下的这些能臣武将,都被刘邦封王,刘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底下人为自己卖命。
不止如此,秦汉两朝之间差距很短,纵观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时间间隔越短,发生动乱的可能性就越大,施行分封,既能稳住人心,又能显示出自己的大度,因为刘邦很顾及自己的平民出身。
3、两轨并行
高祖自身是不会满足于权力分化的,中央集权与分封自治的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会日益激化。在处心积虑除掉几个“不服管教”的功臣之后,刘邦致力于集权。
首先就是开始分封刘氏族人到地方为王,通过提高自己族人的权势,来巩固汉朝的统治,名义上是郡县制,但是实质上还是保留了分封的成分。
而这种并行的制度显然是相悖的,这也是为什么高祖铲除功臣,分封族人的根本原因,重视血缘关系是自古以来的通行做法,虽然其中也暗藏危机,但确实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二、“新体制”的危害与挽救
1、分封制的弊端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郡县制而废分封,正是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后期诸侯叛乱,威胁中央统治,是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混战的根源所在,一旦天子无法命令各诸侯做到令行禁止,那么国家离分裂也就不远了。
王室的式微自然会招来祸患,所以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刘邦虽然也看到了分封制的危害,但为了稳住刚刚建立的江山,还是启用了分封制。
2、内忧外患相互勾结
当诸侯国的势力做大,甚至超越中央的实力时,难免会变得桀骜不驯,试图推翻现有政权。在西汉文景时期,这种势头愈演愈烈。
加之中央对于诸侯国缺乏有效的管控,导致内部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外部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相互勾结,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这一时期爆发了著名了七国之乱。
险些掀翻了西汉王朝的根基,而这一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由此可见,在“新体制”之下,中央与地方矛盾之深已经不可调和。
3、“新体制”的终结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汉景帝废除了六个诸侯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力量,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但是旧体制依然存在,西汉王朝随时都面临着威胁。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一局面才被打破,为了讨伐匈奴,稳定外部局势,汉武帝首先把目光放到国内,攘外必先安内。汉武帝提出的杀手锏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顾名思义,就是允许各诸侯王在传位给嫡长子之后,把部分领地分给其他子弟,也就是“私恩”,而推恩令最令人称道的,是要求新分封的侯王要归中央管辖的郡管理。
也就是通过分封的办法,步步蚕食各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藩王实力,同时通过多次分封,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局面,有利于中央进行管控。在汉武帝时期,汉王朝才算找到了适合的道路。
新的王朝建立的时候,难免会面临国家体制的抉择,高祖刘邦选择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办法,虽然稳住了一时,但是弊端还是在日积月累中爆发,直至七国之乱结束,才算把前期积累的阴霾逐渐吹散。
到了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实现了对各诸侯国的削弱及控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一统,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借鉴。
这种体制上的探索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不断进行,日趋完善,我们可以通过一条条法令窥见古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