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自由和公义可以称得上是永恒的主体。不甘屈从于命运摆布的人,都会被视为英雄。因此在《勇敢的心》中,华莱士成为了反抗英国奴役的英雄,《肖申克的救赎》更是被奉为经典。
这些人物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追捧,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便是对自由的执着向往。正因如此,华莱士才敢于直面英军的铁骑,安迪也才能在完成灵魂的救赎之后,义无反顾地完成越狱。
而在我国的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中,有一位同样值得尊敬的人。在蒙冤入狱之后,他一生中越狱四次,逃亡蒙古,以不屈的精神度过了传奇的一生。这个人就是徐洪慈。
杰出的人才
徐洪慈于1933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买办家庭当中。
作为当时的亚洲金融中心,上海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而当时的买办又是实实在在的美差。可以说,徐洪慈是大都市中的贵公子。
出生在这样的地点和家庭当中,徐洪慈的童年自然不必多说。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并没有让他安于享乐,而是给他提供了更多接触和探索新生事物的机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极少数的家庭。
毫无疑问,徐洪慈是幸运的。在其他孩子还在和父母一起为吃穿发愁的时候,徐洪慈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了。然而徐洪慈并没有对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感到满足,反而在看到其他人的疾苦后痛心疾首。
于是,在15岁那年,徐洪慈成为了一名中共地下党成员,20岁时参加了全国青代会,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青年,徐洪慈仍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21岁时,徐洪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医学院。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徐洪慈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且还是精通英语、俄语、德语三门外语的医生。
惊天巨变
在医学院的学习生涯中,徐洪慈依旧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时的中国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家仍然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当中,许多老百姓仍在饱受病痛的折磨。这些情况,都激励着徐洪慈。
因此,徐洪慈的成绩始终在校内名列前茅,同学们都十分佩服这位学识过人的富家公子,称其为“前辈”以示尊敬。而徐洪慈也经常和同学们分享所读过的书籍,帮助同学们增长阅历。
就这样,徐洪慈在医学院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期间也交到了女朋友。然而就在这时,徐洪慈前半生的好运却戛然而止,等待他的是极其残酷的命运和考验。
1957年,学校领导动员全校师生“大鸣大放”,以张贴大字报的形式,来反应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看到这样的号召,徐洪慈和其他同学感到无比的兴奋,认为终于有了倾诉的途径。
于是在和其他同学彻夜商讨之后,徐洪慈他们拟出了五十一条意见,其中包括:
不要只允许苏联专家授课,是否能够考虑联系其他各国专家;允许选修英语、日语、德语;党内民主化程度不够等意见。
然而就在大字报贴出去之后,徐洪慈却迎来了生命的寒冬。校方领导在看到这些意见之后,话锋突变,徐洪慈成了典型的反革命,其张贴的大字报也成了反党、反革命的证据。
面对这一变故,徐洪慈始终据理力争,对学校领导的打压和批判拼命反抗。在此过程中,许多人意识到了危险,开始主动与徐洪慈划清界限。而徐洪慈在郁闷当中向女友发出的怨言,也被女友告诉给了学校领导。
就这样,徐洪慈被划分为右派分子、现行反革命。
除了开除学籍、党籍之外,还被送到了离家500公里外的白茅岭监狱。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才俊,就这样锒铛入狱。
在入狱之前,校方曾承诺,只要他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校方会出面将其从监狱中接回学校。虽然心有不甘,但徐洪慈还是听从了校方的安排。
然而一年之后,当他委托母亲找到学校领导提出将自己接回时,却被校方一口回绝。得到消息的徐洪慈犹如五雷轰顶,冷静之后,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离开这里。
1958年12月14日凌晨,徐洪慈逃出白茅岭监狱,拼命回到上海后,他第一时间给母亲打电话,结果事情败露,被送回了监狱。
不甘失去自由的徐洪慈,很快便完成了第二次越狱。
这一次,他没有返回上海,而是辗转逃到了泸水。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名衣衫褴褛又有着浓重外地口音的青年,很快便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于是,他又被当地的警方逮捕。
在泸水监狱,他发现这里的墙都是由泥土筑成的,于是便用一把勺子不停地在墙上挖洞。
然而这一次他刚逃出监狱,便被狱警抓住,获刑6年。
在这六年中,他遇到了真正赏识他的管教。在得到久违的尊重之后,徐洪慈决定放弃越狱,避免给管教带来麻烦。
然而在刑满之后,徐洪慈却被告知不能返回上海,要继续留在这里劳动改造。同时新的官僚作风严重,对徐洪慈也颇为严厉。于是徐洪慈在一次监狱停电时,再次成功越狱。
这一次,徐洪慈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积攒了干粮、粮票,甚至还伪造了介绍信。
在辗转回到上海之后,母亲含泪给了他一百块钱,让他继续逃亡。
在和母亲匆匆道别之后,徐洪慈逃入蒙古境内。而按照当时蒙古国的规定,外逃人员同样需要坐牢。在服刑一年之后,徐洪慈遇到了一位叫奥永的护士,二人虽相差20余岁,但奥永却被徐洪慈的学识吸引。
就这样,徐洪慈娶到了一位年轻的蒙古姑娘做妻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1982年,徐洪慈终于等来了期盼多年的平反。而当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上海,与母亲团聚时,他也已经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了。
结语
徐洪慈的一生是悲情而又传奇的一生。如果不是当初特定的历史环境,徐洪慈一定能够为中国的腾飞添砖加瓦。然而身处当时的时代洪流之中,他最好的年华却全部浪费在了越狱的生涯当中。
然而他对自由的渴求,也在激励着每个人。身处如此美好时代的年轻人,无需像他一样为自由而奔波,因此也更不能浪费时光,白白地消耗掉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