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后妃数量众多,但子女数量很有限,只生了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刘邦死后,为了巩固儿子刘盈的皇位,吕后对刘邦硕果仅存的几个儿子进行了“大清洗”,直接害死了三个,长子刘肥也是险些被吕后的毒酒给毒死。
这其中,只有汉文帝刘恒和第七个儿子刘长相安无事。
刘恒能够幸存,很大程度得益于自己老妈薄姬。薄姬仅被刘邦宠幸过一次便生下刘恒,之后再也没受宠过。
吕后掌权后,把那些受宠的嫔妃都给幽禁在一起,唯独觉得薄姬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反而还生出几分同病相怜的感慨,也没难为刘恒,让这对母子顺顺当当地去了封地。
比起刘恒,刘长的身世更为曲折。
这是一出老丈人和女婿共用一个女人的狗血故事。有次刘邦经过赵地,他的女婿张敖(独生女鲁元公主丈夫)把自己后宫一位赵美人送给刘邦。
刘邦办完事后却没把赵美人带走,原因是他遭遇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谋杀,而且他怀疑正是自己的女婿张敖所为。
事情还得从一年前说起,刘邦在经过赵国的时候,张敖对刘邦非常恭敬,忙前忙后,连吃顿饭都得亲自侍奉,对老丈人极尽恭敬之情。但是刘邦不改流氓本性,对张敖呼来喝去骂骂咧咧,言辞十分难听,结果,手下的国相贯高等人看不下去,便精心谋划了一起惊天大案。
第2年刘邦再次经过赵国,张敖依旧热情接待,还把赵美人送给刘邦侍寝。
可惜刺杀刘邦计划败露,赵王和国相都被押往京城受审,赵王府中家眷都被就地关押,其中就包括怀孕的赵美人。
赵美人被关押后,将自己怀了皇帝骨肉的事报告给看守,希望得到救助。刘邦当时59岁,按理说喜得幼子理应十分兴奋,可是刘邦正处于气愤之中,并没有理会赵美人。
赵美人一看皇帝那边没有消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弟弟通过吕后的亲信审食其向吕后求助。
听说有人怀了刘邦的孩子,吕后拒绝帮忙,她已经被戚夫人搞得焦头烂额,再来个什么赵夫人,她还不得疯了。找人求助也得找对人才行,这个赵美人的脑子明显不怎么够用。
审食其一看领导没反应,也没有出手相救。
这边说回来,赵美人在狱中生下刘长,然后恼怒自杀,刘长被看守人员抱给刘邦,刘邦对这个小儿子身怀愧疚,于是让吕后抚养他。刘长自幼在吕后身边长大,相当于半个亲生儿子,感情自然亲密一些。
俗话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刘长从小没爹没娘,又是吕后带大的,因此在吕后执政的15年中,他没有受到迫害,还被封为淮南王,小日子过得挺舒服。
人闲则生事,这刘长每天吃饱喝足后就琢磨没谱的事。他寻思着既然四哥能做皇帝,那自己身为老七,好好筹划一番说不定也能当皇帝。
在当皇帝之前,刘长先要谋划另一件事:复仇。他要向害死母亲的仇人复仇。明眼人都知道害死他娘赵美人的其实是刘邦,硬要靠的话吕后也有点责任,见死不救嘛,可偏偏,刘长恨上的人是审食其。
通常儿子的智商随母亲,刘长的脑子明显随了赵美人不怎么够用,偏偏他的性格缺点又遗传了刘邦,颇有点流氓,十分欺软怕硬。
刘长的逻辑是,审食其明明能说动吕后向刘邦求情,但他没有,于是他要找审食其报仇,这是一种纯粹的强盗理论。
说干就干,有了主意的刘长借口拜访审食其,在审食其的家门口就用大铁椎把他击倒,随从就地割断了审食其的咽喉。
汉朝律法很严,当众诛杀大臣罪过不小,于是刘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先是光着膀子向汉文帝请罪,然后列举审食其的三条罪状,罪名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漏洞百出。
然而汉文帝没有治他的罪,一来他是个温和的人,二来他对这个硕果仅存的弟弟实在下不去手。
这一来刘长更加骄纵了,他和汉文帝打猎时同坐一辆车,搂着汉文帝的肩膀管他叫大哥。在自己的封地内,他处处向大哥看齐,擅自废除朝廷法令,俨然以皇帝的身份自居。
尽管告状的人排成长队,汉文帝仍然对这个弟弟保持了忍耐和克制。
估计刘长觉得总是假装皇帝不过瘾,于是他野心勃勃地勾结了匈奴、闽越,派了七十个人四十辆大车计划造反。这个数量让人惊奇,70个人就想造反当皇帝?刘长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这回汉文帝脾气再好也不能忍了,毕竟刘长触动了他的底线。大臣们一致上书要求判处刘长死刑,汉文帝不肯,大臣们急了,二次上书要求维持原判,汉文帝还是不肯。
到了第三次,精疲力竭的大臣看出来汉文帝这是要袒护自己的弟弟,于是要求将刘长押到四川看管,汉文帝终于同意了。他还额外提出要求刘长嫔妃随行,要给他盖好房子,还要每天给他五斤肉二斤酒。
可惜的是押运途中出了问题。刘长是坐着囚车被押运的,沿途各县都没有揭开囚车上的封条,不允许刘长下车活动。
心高气傲的刘长哪受过这种罪啊?于是绝食而死。
关于刘长之死,众说纷纭,有说汉文帝有意谋杀的,有说是无意伤害的,历史真相已不可考,但是刘长明显是自取灭亡的。
他的实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误把别人的宽容当成自己任性的资本,最终走上不归路。
如果他肯安安稳稳地在淮南呆着,也不至于走上绝路,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他的死唯一的价值,就是给后世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儿歌: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