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侠五义》中,曾有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狸猫换太子”,讲述的是在宋仁宗时期包拯破获的皇室秘辛案件。而这个案件实际上是有原型的,就是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说起宋仁宗,在他的统治时期,不仅政治清明,被称为“仁宗盛治”,而且当时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其数量实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随便揪出当时朝廷之上的臣子,基本都是声名远扬,比如三苏,唐宋八大家中宋时期的六位臣子,谏臣包拯,名相王安石,文学家范仲淹……其实,说到这里,大家都会发现一个规律,仁宗时期的臣子几乎都是文臣,而且各个是文学史上的巨匠。
这便是仁宗时期朝堂的特点:重文轻武,虽然此特点为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但是至少在仁宗时期,他们为朝堂进策献言,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和百花齐放的文学景象。那么,为什么这些名臣都愿意追随仁宗呢?这要归功于宋仁宗赵祯独特的人格魅力。
首先,如果想要发掘这么多人才,宋仁宗自己就必须是君子。就拿宋仁宗的身世来说,当时宋仁宗发现自己的母亲被刘太后暗害,愤怒之下欲杀死刘太后兄长(名义上的兄长,实则为前夫),然后范仲淹冒死进谏:“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应当善待刘太后遗体及其亲属,不然会落得不好的名声。
宋仁宗最后听了进去,将刘太后的棺材原封不动,并亲自安抚了刘太后的后代。试想,但凡是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在听到自己身世的时候,能够像宋仁宗这样隐忍吗?宋仁宗绝不是因为怕败坏自己的名声,他真正担忧的是自己如果真的做出残暴的事情,会给后代造成不良影响。
这便是一代仁君宋仁宗身上最可宝贵的道义,这种道义是儒家骨子里的仁义礼智信。同时,范仲淹敢于谏言,议论皇家私事,也是非常胆大的。他为什么如此胆大——就是因为他做为人臣对宋仁宗的信任。同样的,当时在朝的人基本各个敢于进谏,各抒己见,因为宋仁宗从不拒绝、不怪罪大臣们对自己的忠言逆耳。
宋仁宗对于大臣的宠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妃嫔。他宠爱的张贵妃曾在他枕边央求他给亲戚谋一官半职,宋仁宗耳根子软就答应了。第二天在朝堂上,他刚一提这件事,立马就被包拯反驳了。包拯不仅苦苦劝告,甚至后来说得愈发起劲,喷了仁宗一脸唾沫。结果仁宗立马小声安抚包大人,并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回到寝宫里,他对着张贵妃的笑脸把她痛斥了一顿,并警告她以后再也不许提。在宋仁宗心里,一位姿态动人的张贵妃,也不如黑脸包大人,可见其坦荡的心胸和君臣间令人感动的情谊。
其实除了对待大臣,就算是对待一个小小的奴仆,他也用了心思。有一次他正用膳,牙齿突然被咯了一下,原来是饭菜里有小小的石子。他把沙子吐出来之后,悄悄向旁边的侍女招手,对她说道:“莫声张此事,否则负责膳食的奴才就要被处以死刑了。”他的体恤和宽容是浑然天成的,既不是为博得美名而作,也不是为笼络人心而做。
因此,他的仁爱能够名扬千里,传遍宋朝的每一个角落。那些能人义士,听闻宋仁宗的美名,都愿意为他效力。这就像《三国演义》里的曹孟德和刘备,刘备是仁义之士,所以他能够吸引诸葛亮;而曹操本就不是大度之人,因此他麾下有乱臣贼子司马懿。司马懿真的没有诸葛亮聪慧吗?不见得,不然为什么最后司马家族取得了天下呢?但是司马取天下而失去了人心。君主应先取人心,而后取天下。宋仁宗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取得这样大的成功,有这么多人追随,是因为他得天下人心。
《资治通鉴》中也曾经说过这样的道理:君主任用贤人,若无贤人则任用君子,若无君子则任用庸才,不可任用小人。贤人是德才兼备,君子是德胜过才,庸才是无德无才,而小人是有才无德。遍观宋仁宗之一生,亲贤臣远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