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清朝步入乾隆年间后,八旗军、绿营军这些政府正规队都因为官员贪污层层剥削战斗力式微,这种疲软的状态在和太平天国对抗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平之战时一千多绿营兵见到七八人的太平军小分队,丝毫没有抵抗心理第一时间便想着抱头鼠窜,这也成为军事史上的一桩趣谈。
排名第五的是陈玉成麾下的小左、小右队,1857年年中翼王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朝廷单干,太平天国一时间陷入朝中没有军事能臣的尴尬处境。为了缓解局面,洪秀全再次选拔良将实施“五军主将”制,任命陈玉成为前军主将。其实太平天国发展到后期,陈玉成的军事势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洪秀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手下的小左、小右两队人马都是英勇善战、不畏战死的亡命徒。1858年底小右队击溃老湘营取得“三河大捷”,1861年年中小右队于赤岗岭血战数倍于自己的“霆军”和“吉字营”,最终全员阵亡无一退却。比起小右队,基本上以骑兵为主的小左队忠诚度就显得不行了,尽管其靠着强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经常在皖北追杀清军,但最后还是反水投靠了清军。
晚清时期满族骑兵实力疲软,但蒙古骑兵依旧勇猛如初,其被放在第四的位置完全没有问题。晚清蒙古骑兵中最强的两个分支分别是多隆阿、僧格林沁麾下的马队。两相比较之下大概还是多隆阿的马队实力更强,毕竟最后僧格林沁不仅在高楼寨被伏阵容七千多人,而且自己还死在了小兵的手上。
蒙古骑兵之所以能排在陈玉成手下部队之前也是有原因的,陈玉成当年刚取得三河大捷春风得意之时,转眼就在二郎河被多隆阿击溃,最后陈玉成落败一路逃亡到庐州之时,多隆阿也没有放弃追杀直至将他逼入绝境。
排名第三的是鲍超麾下的霆军,鲍超尽管身高体格都不出众,但这个出身四川的悍将一生共经大小战役五百余场,身上的伤疤更是超过百处,他的名气是一仗一战和一个个刀疤打出来的。有虎将就不会有熊军,其麾下的霆军不论是战斗能力还是战斗意志都是晚清佼佼者。霆军由鲍超于1856年组建,组建之初仅三千余人后来随着发展逐渐增加到了一万八千多人,其强悍程度位列湘军第二。霆军在对阵太平天国时从未有过落败,甚至太湖一战中还差点击毙陈玉成,可惜这支军队最终却被李鸿章以纪律散漫为由解散,鲍超看着自己的心血化为泡影便辞职解甲归田。
排名第二的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麾下的吉字营,其实曾国藩最开始组建操练湘军的时候并不希望弟弟参与,而是希望他能好好学习考取功名,成为朝堂上的文官。1856年年初,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樟树击败了周凤山麾下的湘军陆军主力,曾国藩为困兽一般被困在南昌。曾国荃见状在家乡募兵三千开往江西吉安史称吉字营,后来这支军队一直扩充到十万余人,吉字营不仅有着强悍的战斗力而且抗打压能力非常强,雨花台之战吉字营凭借两万残军便击退了太平天国几十万大军的围攻,堪称晚清战争史的奇迹。
即便上面所说的四支军队实力不弱,但如果和林凤祥麾下的北伐军碰上了,那真的只有被吊打的份。北伐军人数不在多而在于全部都是精兵强将,首先来说军队统帅林凤祥、李开芳等人都是军中一等一的悍将,而北伐军两万余众基本都是由老兵组成,这样的士兵不论是战斗能力还是心理素质都不是洪秀全等人临时拉丁拼凑的军队能比的。北伐军在林凤祥的指挥下仅仅半年便打得河南、安徽、天津等地清军闻风丧胆,蒙古骑兵够强了吧,僧格林沁以四倍的兵力追击北伐军也只敢尾随而不敢轻易出击,就算在北伐军缺少给养被困后也只敢逐步试探而不敢轻举妄动。
以上所说的五支军队都是晚清时期一顶一的强军,可惜军人素质再强也只是窝里横,如果这些军队能够同仇敌忾共同迎击侵略者,那晚清的战局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