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战争是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也给人的身心带来了永久性的伤害,即便是如侵略国的日本,也曾因战争给国内社会蒙上了沉重的阴影。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横滨这座城市可能听说过一个传奇人物。
据说横滨的接头伫立着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妇人,脸上涂着和她这个年龄毫不相符的浓妆艳抹,就像是昭和时代街边拉客的风尘女子一般无二。
可能大家在听到“风尘”这个字眼时会对老人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心想她一大把年纪了为何不在家颐养天年,反而来到日本街头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呢?
实际上,这正是老妇人对战时日本政府的无声控诉,她并非在为生活奔波,而是在等待某个未归的人,她的行为坚持了整整60年,也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那段历史本就不该被逃避,如今也不过只有一位老妇人敢出来直面罢了。
幼年时的流离失所
这位老妇人名叫玛丽,因为她对待爱情的执着与痴情,日本电视台甚至专门为其做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横滨玛丽》,该片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玛丽那悲惨的一生。
玛丽原名叫作西岗雪子,是个很美的日本名字,但她的故事却不能像名字那般美丽。
在玛丽很小的时候父亲因战争而死,弟弟乘机霸占全部家产,并将小侄女玛丽赶出家门,任由她流落街头自身自灭,没有丝毫怜悯之心。
那本就是个病态的社会,穷富差距被无限拉大,亲情在金钱面前不值一提,穷人为了步入士族阶级不惜杀人放火,坑蒙拐骗;流落到街头被活活饿死的女孩又何止一人。
玛丽是幸运的,因为她在捡垃圾时发现了地上一则广告,广告介绍她记不清了,只知道他们会付很多钱,而且还有很多好吃的,当时玛丽根本没得选,不去就会和其他朋友一样活活饿死。
那是日本慰安机构的招聘广告,玛丽人长得漂亮,深的店长的喜爱。相比于外面社会的冰冷触感,哪怕玛丽后来知道这是慰安机构,她也不愿意走了,因为这里能给她失去的温暖,哪怕只有一丝也足够了。
所以到后来,她听从店长的安排在身后背了一把白色雨伞,并以古装的打扮来接待客人。
最初是有钱的日本人,后来玛丽又开始接待美国军官。本来在玛丽的心中,自己这辈子已经可以看到头了,她这份职业吃的就是青春饭,到后来人老珠黄又有谁来管?
玛丽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这些年她接待客人也攒了一些钱,不说老了后大富大贵,最起码能找个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养老。但一个人的出现,打乱了玛丽的计划。
爱情终有遗憾未曾填补
那是一位帅气的美国少校,少校并没有因玛丽的身份就轻视她,恰恰相反,在那战争一触即发的年代,是玛丽的似水柔情给了少校异乡的温暖;少校要给玛丽赎身,还要把她带回家乡娶她。
但随着战事的逼近,驻扎在日本的美军接受政府的号召开始往回撤,少校想把玛丽一起带回美国,但军队里明文规定不可以随意携带他人回国。
这条文虽然显得不通人情却足够合理,不然以30万的军队规模为例,每个美国大兵都带一个家属回国,那美国政府如何去安置30万的日本人?这其中有没有间谍?
少校身为军事长官更不能破戒,他临走时跟玛丽许诺,自己一定会等战争结束后回来接她,两人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玛丽当然相信心爱的人说的话,她从风月场所被赎身后就开始在横滨流浪,虽然生活依然艰苦,但好在心里总归是有了期盼。
可是这一等,就是几十年。不管玛丽如何望眼欲穿,那位美国少校再也没有出现过,她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背着一把油纸伞站在横滨接头,眺望远处过路的行人,但自己的心上人却没有出现,且永远都不会出现了。
后来迫于生活的重担,她再次去从事旧职业混口饭吃,但因为年龄已经大了,加上日本政府在近代对风月场所的取缔,使得玛丽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好像时光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时光。
好在她在最后的生命里认识了一位不错的朋友元次郎,在朋友的帮助下,已经74岁高龄的玛丽被送进了养老院,这里已经是她最后的归宿。
为何那位美国军官没有来呢?是他本就是个负心的人,回到国家后被美国的繁华遮蔽了双眼,这才让其忘记了远在日本的玛丽?
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少校一直都没忘了他的心上人,只是回国后的他不慎染上重病,最终因抢救无效死在医院,这才让玛丽苦等了几十年,这遗憾注定要缠绕两人一生,最终无疾而终。
结语
不得不说,玛丽的故事严重反省了那个时代的病态日本,政府本该引导日本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可部分野心家却痴迷于对外战争,根本不顾民间的流离失所、举目无亲。
作为时代的牺牲品,玛丽的一生是痛苦的,她本该活在幸福的家庭,本该拥有那触手可及的爱情,可这一切最终化为泡影,这不由得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