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自十七岁那年嫁与孙中山,为其生儿育女,照顾父母,互相陪伴数十载,她看着孙中山从懵懂少年一路成长至独挡一面的人民英雄。
但她最终还是与孙中山走向了分离,而在别人问起时,她只是表示:“不是先生抛弃了我,是我不想再跟先生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
她始终对孙中山先生是充满了爱的,但这种爱不能阻止爱人寻找到更好更合适的,众多言语都不能表达出爱,许多要说出口的爱最终还是化成了一句“先生再见。”有一种爱叫放手,而这个勇于放手的女人正是孙中山的原配妻子卢慕贞。
也许一开始就错了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11月12日的广东省广州府翠亨村,孙中山自小就不是乖巧的孩子,他总是经常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顽皮,也成为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儿童。
他的父母曾希望能从读书着手从而稳定他的性格,但是随着孙中山读的书本越多,他脑子里“奇怪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多。他的父母在无奈之下,最终还是想到了那最传统的方式——成家立业。
他们本以为让孙中山娶了妻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就会收敛,成为一个“按部就班”的居家好男人。
而在孙中山眼中,他的志向远比父母所想的还要远大,孙中山希望能将中国彻底地从封建社会中拯救出来。
他曾试图反抗过父母的包办婚姻,结局自然是不断的妥协。孙中山还是与父母帮他找的那位妻子卢慕贞成了亲,但孙中山对这个卢慕贞并没有任何感情,甚至还带着不少的反感,由此可见,这场婚姻从一开始也许就是错的,从开始即能预见结局。
他对父母、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这个羞涩的新娘身上,以至于孙中山也忘记了她也是封建社会下受到迫害的无辜女子。
温柔懂事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孙中山与卢慕贞都处在“异地”的生活中,孙中山偶尔回家探望一次,卢慕贞并没有因此生气,也并没有因为孙中山长期不回家而感到着急,因为她知道孙中山有他自己的大事业要发展。
她只需要帮孙中山照顾好这个“小家”就是对孙中山最大的帮助了。虽说卢慕贞是孙中山父母“硬塞”给孙中山的,但卢慕贞本人并不是完全地封建女子思想,她也让孙中山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从照顾父母方面,卢慕贞向来是无错可挑的,也将这个小家打理的温馨整洁。最令孙中山感到欣喜的,还从那次孙中山将一位基督教牧师带回家说起。
某一天,孙中山将一位基督教牧师带回家中,两人交谈甚欢,以至于时间太晚了,而孙中山希望征得父母的同意将这位牧师留宿一晚。但孙中山的父母最不喜这些洋人整日的高谈阔论,果断拒绝了孙中山的请求。
就在此时,卢慕贞边安抚生气的公婆,边细声细语地劝说道:“无论何人,来者皆是客,我们应用热情欢迎客人的到来才对。”被安抚平静的孙中山父母想了想也觉得言之有理,便不再追究牧师留宿的问题,还不断的夸赞卢慕贞懂事体贴。
而孙中山也因卢慕贞的行为对她有了不一样的改观。
孙中山对她也没有那么讨厌了,时不时还会跟她聊聊天说说话,直到两人结婚七年后,儿子孙科也顺利出生,也跟随孙中山搬至新房。
再见先生
随着孙中山行医生涯的不断增加,他也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之人,他们也对封建的统治者十分不满,因此经常集结在一起讨论当前的政局分析,长此以往,众人决定策划一场轰动全国的挽救民族的运动。
1894年,兴中会在孙中山的不懈努力下成立了,而孙中山的“反清”斗争也随之展开,一年后,孙中山发动了著名的广州起义,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了甚至因此遭到了清政府的通缉,孙中山也因此开起了逃亡生活。
而卢慕贞担心家中的孩子会遭受牵连,为了使孙中山没有后顾之忧,卢慕贞果断决定带着孩子投奔大哥孙眉,卢慕贞的果断令孙中山感动不已,两人也因此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孙婉。
直到1911年,孙中山从国外回来,他这次回来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组织发起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女,日夜兼程回到南洋与家人匆匆见面以示平安。
卢慕贞知道丈夫在干一件伟大的事,也深知他肩上所背负的重担,但当她听见孙中山成为了大总统时,她深深的意识到自己与丈夫的距离不是单纯能用脚印来丈量的。
最终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已经不是默默付出就能挽留的感情了
。1915年,卢慕贞收到了由孙中山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她虽十分不舍,但还是坚定地写下了一个“可”。
离婚不久后,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而卢慕贞始终未嫁,并在澳门定居,但卢慕贞一直不断的跟随孙中山的脚步。直至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她还为孙中山写下亡夫悼文,在悼文中称前夫孙中山有“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人格”。
她甚至将孙中山寄来的生活费全数捐给了家乡,并用这笔钱建立了一个学堂,让更多的人有书可读。1952年,卢慕贞安详离世,享年86岁。
回顾他们的婚姻,长达三十余年的婚姻以一纸离婚书告终,期间没有争吵,没有不和,只是有了更合适的人,而千言万语最终汇成了一句“再见先生”。
小结:
卢慕贞的坚定并没有建立在孙中山原配夫人的基础上,她甚至不在乎这个名号,她只是单纯的希望能保护好自己的小家,而她敢于为爱放手的勇气也令人敬佩。
在封建制度的荼毒下,卢慕贞也并没有成为封建的产物,从未怨天尤人,靠着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坚强的生活着,这样的精神也同样值得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