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也就是康熙皇帝,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
说起康熙能登上皇位的原因也挺另类。古代流行天花病毒,康熙小时候也染上了天花,但后来好了。顺治皇帝去世之后,清朝皇室一商量,觉得这孩子不会有再夭折的风险,于是就把他捧上了帝位。
康熙也因为天花的原因,长出了一脸的麻子。所以不喜欢他的人,就叫他“康麻子”,喜欢他的人就称他为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也就此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怎么评价康熙呢,就拿他和皇太极、多尔兖比一比吧!
清太宗皇太极重用范文程等文臣,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在打击明朝的同时也注重修炼“内功”,善用间谍,显得堂皇正道。
多尔兖与皇太极的注重“内功”相比,显得“机会主义”,进入北京之后,又在江南地区制造出了多起人间惨案。
依靠屠杀来维持统治的政权,后来都变成了民贼,最后被人民所打倒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举例了。
因此这个时候的清政权想长久存在,那是不可能的,是康熙改变了这个局面。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
康熙初年,康熙也知道没有几个读书人参加他的正规科举,但他还是开了几次恩科,那些名流、那些读书人不去,康熙就把这些名流给强行请去。
于是,这些名流们在试卷上乱涂乱画,有的写诗骂满清没文化,但康熙都忍了,大笔一挥,都让这些人全都考上,都封官、给职位。
因为康熙本人也知道,如果没有这些地方上的名流的支持,清朝就会快速倒台。
朝廷的规划、地方的治理,税务的征收、批文的来往,这些都需要读书识字的人来办,但当时朝廷里有那么多识字的人吗?
康熙不仅懂得人心,他还编了一部《康熙字典》。大量的明末旧文人、地主士绅、地方名流,也被康熙所感动了,于是纷纷地加入了清朝的统治阶层。
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个人还是能感受到康熙当时的难处,所以觉得这个人很懂政务,很懂人情,手段也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