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皇帝往往知名度比较低,一看到这个标题那些自命不凡,刷存在感的人他肯定得出来喷我,又胡扯,我说的这个名,不是名气,而是名字,我们说秦始皇叫嬴政,汉武帝叫刘彻,唐太宗叫李世民,宋太祖叫赵匡胤,但是我要问明代的万历皇帝叫什么呀?清代的咸丰皇帝又叫什么呢?恐怕你一下子就想不起来了。
而我们对他们的称谓,竟然是年号这就非常奇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明清帝王的年号比较单一,所以人们并不称呼他们的庙号或者谥号,而是用年号代指帝王,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号,最早的时候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只有那些功勋卓著的才有,比如西汉的刘彻,庙号世宗,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他为汉世宗刘彻。
但是人们的习惯称呼汉代皇帝都是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盖棺定论的评价,它有好有坏刘彻谥号是孝武皇帝,所以我们就称他为汉武帝,这里面比较尴尬的就是刘邦,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所以标准的称谓应该是汉太祖刘邦,或者汉高帝刘邦,结果后世就给喊乱了,把他的庙号,谥号用在了一起,就变成了汉高祖,其实这是不对的。
到了唐代习惯就变了,我们称呼皇帝的庙号,比如唐太宗,唐玄宗之类的,那为什么不称呼他们的年号呢?这是因为在明代以前绝大多数帝王他都有改年号的习惯,比如说这武则天在位21年改了18个年号,有点像我们改个性签名,但是人家它不铸币还是使用开元通宝,但是宋徽宗这种就麻烦了,不光要改年号,还要铸币,宋徽宗在位25年用了,六个年号,每个年号都有铸币。
当然我们这是喜闻乐见的,到了明代,清代局面一下子就变了,一个人一个年号,于是大家就习惯性地以年后代指皇帝了,但是明代早期还不是,大家还是习惯说明太祖或者明成祖之类的,朱祁镇他当了两次皇帝,所以他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但他没有铸币,清代的就特别好了,基本上都是一个年号,而且都是用年号铸币,就看起来就特别舒服,并且这十二帝其实连起来还挺好记的,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里面不太合群的是皇太极,除了天聪他还用过崇德的年号,同治帝曾经用过几十天的祺祥年号,但是整体上还是很整齐的,这对于钱币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愉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