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赤壁之战的战争规模,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方面出动兵力的数量。
多则百万,少至五千。尹韵公先生曰:“曹军五千轻骑在长坂击败刘备后,继续南下,直趋江陵,缴获了大量作战物资。于是乘船东下,不期在赤壁突然同数量上占优势的孙、刘联军相遇了,发生了赤壁之战。”
差距之大,令人咋舌。从曹操荆州平定后的总兵力,可以投入一线作战的兵力,两个方面分别探讨。
一、曹操平定荆州后的总兵力
东晋以前的早期史料中,涉及曹操赤壁战前兵力情况的共有六处,分别出自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西晋材料、东晋袁宏《后汉纪》等。说其兵力多达“百万”的是西晋初的陆机: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地广人众,异常强盛,正如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又《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黄盖与曹操的信云:“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
可知曹操统一北方后号称拥兵百万,是当时比较通行的说法。但是,马腾虽然作为人质留在朝廷做官,关中的马超、韩遂等将仍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更不用说辽东的公孙康,也仅仅是表面服从而已。即使有“百万之众”,也得分兵戍守各地,不可能全部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投入荆州。
其次是曹操送给孙权君臣的劝降书,“今治水军八十余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别说80万水军的训练以及相应的船舰、水战装备,不可能花两三个月时间便能在刘表的原有基础上解决,就是80万军队的征集、招募以及后勤给养等问题,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显然是虚声吓,分化瓦解孙权集团君臣的抗拒心理,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东吴次定拒曹的当晚,周瑜单独晋见孙权,指出对方“水步八十万”的说法不确,“今以实较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当时江东的头面人物,听到曹操几乎不战而定荆州,即将顺江而下的消息,大多“闻之皆恐”,“望风畏惧”,纷纷主张投降。就是长期追随孙坚、孙策征战的孙贲(孙坚之侄)也准备采取单独行动:“遗子人质。“
大敌当前,仅凭周瑜、鲁肃等数人之力势难完成以寡击众、拒破曹操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说明拒曹不仅有现实的必要性,而且有军事上的可行性。说服孙权,并通过孙权影响整个集团,消除畏难情绪,牢固树立一致对敌的抗战信心。战争期间,确切的兵员数量问题,古今中外都是重要的军事机密,曹军的详情由曹操及统帅部的亲信谋臣掌握。
周瑜只能根据鲁肃赴荆州了解的情况及其他渠道得到的情报,进行综合分析,估计其兵员数量的上限与下限。为了提高联盟内部的战斗士气,无论是迫切希望按隆中对策的既定方针——联孙抗曹的诸葛亮,还是一贯主张孙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主战派鲁肃,都不愿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曹操的自我宣传之说。周瑜给孙权及同僚们提供的敌方兵员估计数,只能是其内心揣摩的下限。
二、曹操可用一线兵力
陈寿《三国志》的有关记载,稍有差异却并不矛盾。《周瑜传》云:“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诸葛恪传》云:“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刘表原有的十万兵马,减去在刘备、刘琦控制之下的两万余名军人,投降曹操的约为七八万人马。
至于曹操率领南下的北方兵员数,笔者以为陈寿所记——诸葛恪之语“三十万众”较为可靠:战后,兵员数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尤其是参战人数达到几十万的赤壁之战。
30多年过去,物换星移,曹魏政权已处在司马氏的控制之下;江东三万人参战的赤壁之战亦已成为吴国颇为自豪的日常谈资,由不得诸葛恪一人信口开河。平定荆州后的三十七八万曹军,必须分兵防守(或留守)江陵、襄阳、南阳等战略要点,荆州其他五郡也要按战略形势配备数量不等的郡兵。
《三国志·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因而可以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投入征讨孙刘联军一线作战的兵力,约在30万左右。
通过对其长年交战的老对手——江东孙吴水军情况的分析,来大概把握荆州水军数。
“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荆楚、吴越一带,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庞大的舟师,水战历史都非常悠久。江东孙吴以水军立国,在“十万之众“的总兵力中占有较大比例。
孙权虽然未能按周瑜要求拨发“精兵五万”,但他能在短时间内征集起“船粮战具俱办”的三万水军交给周瑜前去拒曹,同时表示: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可见其战略后备部队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水军,估计其水军总兵力在五六万以上。刘表保境安民,苦心经营荆州多年,其水军规模应该不在江东孙权之下。从刘表“保江汉间,观关下变”的既定方针看,东则必须对付孙吴的复仇战争,西则与益州刘璋素有摩擦,他的水军会放在江夏、襄阳、江陵这三个战略要点上。
江夏作为阻挡孙氏水军进攻的前哨,其水军配置可能会比襄阳、江陵更重一些。但经多次与东吴的激战,几乎每战皆收,士卒伤亡,船舰或毁或夺,整体实力已经受到很大影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孙策攻黄祖于沙羡(今武汉市武昌区南金口附近),刘表派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先锋,结果孙策大获全胜。根据孙策事后向朝廷所上的表章,除黄祖本人逃脱外,斩刘虎、韩晞以下两万余人,赴水溺死一万余人,缴获船舰六千余艘。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破其舟军。此后孙权数次进攻江夏,足见双方军事实力(尤其是水军)已经比较悬殊。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黄祖被杀,被掳男女数万口。刘琦去江夏接任之际,由于伤损殆尽的江夏水军元气尚未恢复,应该会给他重新配属部分水军;刘琮投降之后,襄阳、樊城的部分水军及数百艘船舰被关羽带往夏口;曹操所接收的是襄阳、江陵两地的荆州水军,总数不会超过五万。
大约十万水军、五万骑兵之外,曹操可以投入一线的还有15万左右的步兵。与曹操的30万大军相比,孙刘方面能够投入一线作战的总兵力却非常有限。
“全吴之地”虽有“十万之众”,江东政权建立不久,深险之地,山越屯聚相保,犹未尽从;闻得曹操南下,一些宗帅趁机蠢蠢欲动,迫使孙权分兵遣将控制地方局面。能够在短期内征集起来,交给周瑜前去拒敌的战略机动兵力,只有三万水军,离周瑜原先的计划数“精兵五万”尚有相当距离。
刘备军队的主力,在关羽的率领下,从樊城乘数百艘船舰顺流到达夏口。刘备自己带领部分步骑,从陆路南行,在当阳被曹操轻骑所追袭。但溃散的士卒,后来已陆续返回。诸葛亮对孙权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刘备军队的人数虽少,却是他多年征战以及流亡荆州期间,苦心孤诣培养起来的忠诚部曲。刘备打仗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抚下有方,能得人死力,战斗实力较强。因而,与曹操在一线对阵的孙刘联军,总共为五万军队,其中水军占到四万人以上。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